【題目】下圖是A、B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根據(jù)圖示回 答下列問題:
(1)t1oC時,A、B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是A B(填“>”、“<”或“=”,下同)。
(2)將t3oC的A、B兩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各200g,降溫至t1oC,析出晶體的質(zhì)量關(guān)系是A B 。
(3)t2oC時,100g水中溶解50gA剛好飽和,那么50g水中溶解 gB也剛好達飽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下列符號中“3”表示的含義錯誤的是
A. 3O中的“3”表示3個水分子
B. 中“3”表示鋁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
C. ,中的“3”表示一個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個氧原子
D. 3C中的“3”表示3個碳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60℃時,氯化氨、硫酸鈉的溶解度相同
B. 氯化銨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將50℃時硫酸鈉飽和溶液降溫,一定有晶體析出
D. 將60℃時硫酸鈉飽和溶液降溫至40℃,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了物質(zhì)的用途.下列幾種常見物質(zhì)的性質(zhì)、用途不一致的是
A.氮氣 性質(zhì)穩(wěn)定 保護氣
B.酒精 可燃性 消毒劑8
C.食醋 酸性 除水垢
D.干冰 升華吸熱 人工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控制變量,設(shè)計對比實驗是實驗探究的重要方法。
實驗 | 一、探究人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氣中的高 | 二、探究影響品紅擴散快慢的因素 | 三、鐵釘銹蝕條件的探究 |
實驗 | |||
實驗 | 本實驗條件除了要控制兩個盛裝氣體樣品的集氣瓶大小規(guī)格相同外,還要控制 相同。 | 發(fā)現(xiàn)兩杯水都變紅,且整杯熱水變紅時間比冷水要短。由此說明:①分子在不斷運動;②影響分子運動快慢的因素有 。 | 一周后,左邊試管中鐵釘生銹,右邊試管中鐵釘無明顯變化。上述實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金屬材料在國防建設(sh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圖1為殲一15飛機在遼寧艦上起飛。
(1)鋁合金用于制造飛機的外殼,鋁合金材質(zhì)的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
(2)鋼鐵的銹蝕主要是鐵與空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3)為了避免輪船的鋼質(zhì)外殼被腐蝕,通常在輪船外殼上鑲嵌比鐵活動性強的金屬,小明為探究鋅、鐵、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shè)計了如圖2的兩個實驗:
①實驗一中,小明以“金屬表面產(chǎn)生氣泡的快慢”為標準來判斷鋅,鐵的活動性強弱,有同學認為不夠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二中,若出現(xi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xiàn)象,可證明鐵的活動性強于銅。
(4)遼寧艦的建造耗費了大量的鋼材,某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用圖3所示裝置模擬煉鐵的化學原理,裝置A中生成鐵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置B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某銅鋅合金樣品進行探究實驗。稱取樣品10.0g,再用100.0g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實驗情況如圖所示。求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為防止事故發(fā)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確的是
A.油鍋中的油著火用鍋蓋蓋滅
B.冬天用煤取暖時封閉門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廚房內(nèi)煤氣泄漏打開排氣扇通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金剛石、石墨、C60、木炭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金剛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zhì)
B. C60是一種新型的化合物
C. 石墨具有優(yōu)良的導電性,可用作電極材料
D. 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