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用于實驗室制取 CO2并對它的部分性質進行探究,按要求答題。
(1)儀器 m 的名稱是_____,A 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2)若要 B 的兩個氣球懸浮在空氣,則氣體甲可能是_____(填序號)
A 空氣 B 氧氣 C 氫氣
(3)往圖 C 中的試管通入 CO2,當出現_____現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質剛好完全沉淀。
(4)向 D 的塑料軟瓶倒一定量的 NaOH 溶液,迅速擰緊瓶益,震蕩,可觀察到瓶子變癟、若使塑料軟瓶恢復原狀,可用注射器向瓶注過量的_____(填試標名稱)充分反應即可。
【答案】錐形瓶 CaCO3+2HCl=CaCl2+CO2↑+H2O C 溶液顏色由紅色變?yōu)闊o色 稀鹽酸
【解析】
(1)儀器m的名稱為錐形瓶,實驗室用于制CO2所用的反應物是CaCO3和HCl,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
(2)要氣球能懸浮在空中即要求兩氣球所形成的的體系平衡,CO2的密度大于空氣,單獨在空氣中會下沉,因此甲中氣體必須密度小于空氣,綜合三個選項,只有H2符合題意
(3)石灰水的溶質為Ca(OH)2,顯堿性,會使酚酞溶液變紅,而CO2會與Ca(OH)2反應生成CaCO3沉淀,則Ca(OH)2溶解的量會不斷減少,當反應完全時即溶液中無Ca(OH)2。溶液變成無色。因此答案填“溶液顏色由紅色變?yōu)闊o色”
(4)瓶子變癟是因為CO2與NaOH反應生成Na2CO3,減小了瓶內的壓強。所以只要能將CO2再反應出來即可讓塑料瓶復原,能跟Na2CO3反應生成CO2的就是幾種酸:稀硫酸、稀鹽酸、稀硝酸或醋酸,四者填其一即可。
故答案為錐形瓶;CaCO3+2HCl=CaCl2+CO2↑+H2O;C;溶液顏色由紅色變?yōu)闊o色;稀鹽酸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實驗事實:鐵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不但有銅生成,而且有較多的氣體產生。為確定氣體的成分,進行下列實驗探究。
(一)探究:從物質組成元素角度分析,氣體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種或幾種。
(二)實驗:
(1)甲同學為確定是否含有SO2,他通過查閱資料得知:SO2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退色,于是將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溶液顏色未發(fā)生變化,則該氣體中_____SO2(填“有”或“無”)。
(2)乙同學認為只有O2,則可用是_____來檢驗。實驗證明乙同學的觀點不正確
(3)丙同學為判斷是否含有O2,同時確定氣體成分,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淀粉遇碘單質會變藍色; O2+4KI+4HCl=2I2+4KCl+2H2O;I2為碘單質。于是他設計了如下的實驗裝置:
(三)實驗現象與結論:A中觀察到_____,證明無O2;B中觀察到_____,證明該氣體是H2。
(四)實驗反思:
(4)大家認為丙同學在加熱之前,應對氣體先_____以確保安全。
(5)由上述實驗可知,硫酸銅溶液顯_____性(填“酸”或“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
(1)如圖是實驗室中制取氣體常用到的儀器,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請寫出用D裝置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
②實驗室可用碳化鈣(CaC2)固體和水反應來制取乙炔(C2H2)氣體,該反應必須嚴格控制加水的速率,以免劇烈反應放熱引起發(fā)生裝置炸裂,則制取乙炔的最適合發(fā)生裝置是_____;若用E裝置采用排水法來收集乙炔,請簡述操作步驟______。
(2)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微型實驗。
①在制氣管中加入碳酸鈣,推壓加液器活塞加入適量稀鹽酸,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反應原理______。
②當制氣管中的反應停止后,試管中溶液倒吸進制氣管中,請解釋產生上述現象可能的原因________。
③如何檢驗試管中剩余溶液還有氫氧化鈉?請簡要寫出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_________。
(3)乙炔(C2H2)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碳化鈣(CaC2)與水反應制取乙炔,同時生成氫氧化鈣。若要制取7.8g乙炔氣體,理論上需要碳化鈣的質量是多少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有一包固體銅的樣品粉末,其中可能混入了鋅、鐵中的一種或兩種物質;瘜W興趣小組同學對這包樣品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1﹣﹣確定樣品成分
(1)提出猜想猜想1:樣品為銅、鋅
猜想2:樣品為銅、鐵
猜想3:樣品為銅、_____(填名稱)
(2)用磁鐵靠近該樣品,觀察到_____(填“有”或“無”)固體被吸引,則猜想1不成立。
(3)要繼續(xù)證明該樣品成分,另取樣品少許于試管中,應加入的藥品為_____(填序號)。
A.硝酸鎂溶液 B.硝酸鋁溶液 C.硝酸鋅溶液 D.硝酸亞鐵溶液
觀察實驗現象,最終確定該樣品為銅、鐵混合物。
實驗2﹣﹣樣品性質探究:將該樣品與過量的硝酸銀溶液混合。經實驗測定、溶液質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填序號)。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硝酸亞鐵、硝酸銅、硝酸銀
B.b點金屬單質有三種,溶液中的溶質有兩種
C.圖上bc段發(fā)生的是銅和硝酸銀溶液的反應
D.c點和d點金屬單質種類相同,溶液中的溶質種類相同
實驗3﹣﹣測定該樣品中銅的質量分數
步驟:①稱取ag樣品放入燒杯,滴入足量稀鹽酸。
②取一張質量為bg的濾紙,制作并安裝好過濾器。
③待①中反應充分后,過濾。
④取濾渣連同濾紙烘干、稱量,質量為cg。
回答下列問題:
(1)整個實驗過程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膠頭滴管、_____、玻璃棒等。
(2)通過上述實驗測得樣品中銅的質量分數是_____(用a、b、c表示)。
(3)小明測定的數據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 (填序號)。
A.過濾時,漏斗中液面高于濾紙邊沿
B.③、④之間,缺少洗滌濾渣的步驟
C.稱量時,將藥品和砝碼放反了(假定只有步驟④稱量時使用了游碼)
D.步驟①中操作不當,所加鹽酸量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物質的轉化關系如右圖所示(“→”表示反應一步實現,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下列選項不能實現圖示轉化的是
選項 | 甲 | 乙 | 丙 |
A | H2SO4 | H2 | H2O |
B | C | CO | CO2 |
C | Ca(OH)2 | CaCl2 | CaCO3 |
D | NaOH | NaCl | NaNO3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煅燒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3)生成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為了測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鈣(CaCO3)的含量,現稱取 24.0g 石灰石樣品,進行四次高溫煅燒、冷卻,稱量剩余固體的質量 (雜質不參加反應),記錄實驗數據如下:
操作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剩余固體質量 | 21.6g | 19.2g | 15.2g | 15.2g |
試計算:
(1)完全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_____;
(2)求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們應該了解一些有關水及水溶液的相關知識。
(1)硬水給生活和生產帶來很多麻煩,生活中可用________來區(qū)分硬水和軟水;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微粒是___________(填微粒名稱)。
(2)某新型水處理器中含有納米鐵粉,納米鐵粉能吸附廢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經沉降、__________(填操作名稱)可去除污染物。高鐵酸鈉(Na2FeO4)也是一種新型的高效凈水劑,高鐵酸鈉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_。
(3)如圖是硝酸鉀(KNO3)和氯化鈉(NaCl)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
①50℃時,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________g硝酸鉀。
②20℃時,向100g水中加入35g硝酸鉀固體,充分攪拌后,所得溶液為_____________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將該溶液升溫到50℃時,其質量分數是_______________(只需列比例式,不必寫出答案)。
③當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時,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純硝酸鉀;欲將硝酸鉀溶液從A點轉化為B點,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時,將KNO3、NaCl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各100g,分別恒溫蒸發(fā)10g水,析出晶體較多的是____________(填“KNO3”或“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圖,請回答問題:
(1)t1℃時,a、b、c三種物質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
(2)將c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轉變成飽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 (寫出一種即可)。
(3)t2℃時,將30ga物質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質量是______g。
(4)圖中P點所表示的意義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個化學反應,其中可用如圖模型來表示的化學反應是 ( )
A. 2HgO=2Hg↑+O2↑B. 2HClO=2HCl+O2↑
C. 2H2O=2H2↑+O2↑D. CaCO3=Ca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