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別二氧化碳、氧氣和空氣三種氣體,應采用的方法是                          (    )

  A. 將燃燒的木條分別伸入集氣瓶中            B. 將氣體分別通入水中

  C. 將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 分別觀察顏色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右圖是甲、乙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物質(zhì)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質(zhì)的溶解度。

B.t1℃時,100g水最多溶解甲物質(zhì)的質(zhì)量和最多溶解乙物質(zhì)的質(zhì)量相等。                                                               

C.t2℃時,甲物質(zhì)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比乙物質(zhì)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大。

D.將t2℃時甲、乙兩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均無晶體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無色氣體X可能含有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種氣體中的一種或兩種.為確認其組成,某同學取一定量該氣體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假設每步都充分反應或吸收),結(jié)果裝置①中無明顯變化,裝置③增重1.8g,裝置④增重2.2g.下列關于氣體X成分的分析中,錯誤的是

 


A.一定沒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氫氣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氫氣和一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由NH4Cl、 Na2CO3 、NaCl 、NaOH 、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確定其組成,某化學興趣小組做了以下實驗:

 


已知,步驟Ⅰ中無明顯現(xiàn)象;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這包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zhì)有                   ;

(2)寫出沉淀部分消失的化學方程式                              。

(3)溶液D中一定含有的溶質(zhì)是                      。

(4)上述操作不能完全確定固體粉末的組成。興趣小組同學思考后發(fā)現(xiàn),要達到實驗目的,

接下來進行的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物質(zhì)燃燒現(xiàn)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紅色固體

  B.硫粉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發(fā)出紅光,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灰石水變渾濁的氣體

  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煙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里用的藥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蝕性。為了安全,不能用手______          ,不要把鼻孔湊到 ______   __去聞氣體的氣味,絕對不可品嘗___           ________。

不要把鼻孔湊到去聞藥品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右圖有多種功能,如收集氣體、洗滌氣體、貯存氣體等;卮鹣铝袉栴}:

(1)如果用該裝置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則二氧化碳從哪端進入集氣瓶?

 

(2)如果用該裝置收集氫氣(密度比空氣。,則氫氣從哪端進入集氣瓶?

 

(3)該裝置中預先盛滿水,將水排出用來貯氣,則氣體從哪端進入集氣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小政同學在復習Ca(OH)2化學性質(zhì)時,歸納出了Ca(OH)2與其它物質(zhì)間相互反應的關系如右圖(圖中“    ”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zhì)能發(fā)生反應)。

  (1)若X是與其它三種不同類別的化合物,則X可以是__     __。

  (2)根據(jù)右圖所示的物質(zhì)間關系,寫出其中兩個化學方程式:

  ①                       ;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生活中的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冰塊融化      B.紙張燃燒     C.玻璃破碎      D.鐵絲彎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