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微觀示意圖有助于我們認識化學物質和理解化學反應.
甲是一種比較清潔的燃料,已知甲和乙能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丙和。
物質
微觀
示意圖
(1)甲、乙、丙、丁中屬于單質的是
 
(填序號,下同),屬于氧化物的是
 

(2)甲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3)該反應中,乙和丁的質量比為
 
考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單質和化合物的判別,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化學反應模擬圖型
分析:(1)根據氧化物的微觀構成分析,單質分子含有同種原子構成;氧化物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分子中只含兩種原子;
(2)依據分子的構成結合化學式的意義計算解決;
(3)書寫有關的方程式并對物質的質量比進行計算即可;
解答:解:(1)由圖可知:氧化物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分子中只含兩種原子,丙、丁的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只含有兩種原子,是氧化物.故甲、乙、丙、丁中屬于單質的是乙,屬于氧化物的是丙,。
(2)依據分子的構成可知,每個甲分子含有6個氫原子2個碳原子1個氧原子,所以甲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2×12):(6×1):16=12:3:8;
(3)由反應的微觀構成示意圖可知,該變化過程的方程式為:C2H5OH+3O2
 點燃 
.
 
2CO2+3H2O.所以乙與丁的質量之比為:(3×32):(2×44)=12:11.
故答案為:
(1)乙;丙,丁 (2)12:3:8  (3)12:11
點評:通過給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運用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微粒結構意義的掌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總結規(guī)律要嚴謹、全面、科學.下列總結出的規(guī)律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
A、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種元素的原子
B、原子失去電子后形成的離子一定是陽離子
C、最外層上的電子數少于4的原子一定屬于金屬元素
D、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最外層電子數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
B、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金屬離子都是陽離子,所以非金屬離子一定是陰離子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帶電的粒子,所以不帶電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請寫出相應的化學符號或名稱:
①2個硫原子
 
;②+2價的鎂元素
 
;③2A13+
 
;④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由分子構成的是( 。
A、汞B、氨氣C、金剛石D、硫酸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現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
A、細鐵絲在氧氣里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B、一氧化碳燃燒產生藍色火焰
C、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藍紫色火焰
D、白磷在空氣中自燃產生大量白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澄清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可以和許多物質發(fā)生反應.
(1)下述三個反應的相同點是
 
(多選,填序號).
A.都是化合反應      B.都是氧化反應       C.生成物都是固體
D.都需要點燃        E.都是非金屬與氧氣反應
(2)如圖1在做甲、丙兩個實驗時,事先都需在集氣瓶底部裝有少量水,其作用分別是:甲
 
,丙
 

(3)將裝置乙改裝為如圖2所示裝置,還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①經測定,集氣瓶的容積為250mL,在此實驗中,觀察到量筒中減少的水的體積為50mL,則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②在保證整個裝置不漏氣的前提下,所用紅磷的量必須
 

③如果未冷卻到室溫便打開彈簧夾觀察量筒內減少的水的體積,則實驗結果將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④實驗完畢后,集氣瓶內殘余的氣體主要是
 
(填化學符號).
⑤如果將上述實驗中的紅磷換成木炭,嚴格按操作步驟進行實驗,并未發(fā)現倒吸現象,其原因是
 

⑥反思此實驗的探究過程,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時,在藥品的選擇或生成物的要求上應考慮的是
 
(答一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H、O、Na、C四種元素中,選擇元素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質各一種,并將其化學式填入空格:
(1)單質
 
;(2)金屬氧化物
 
;(3)酸
 
;(4)堿
 
;(5)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自制簡易凈水器,除可利用
 
 
等疏松結構的材料做吸附劑外,還可利用我們身邊的材料如
 
做吸附劑,為消除室內抽香煙后或裝修后難聞的氣味,該同學點燃一支蠟燭,一段時間后室內難聞氣味消失,根據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解釋其中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