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措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屬生銹的是
A.在金屬表面涂油或刷漆
B.在金屬表面鍍上一層耐腐蝕的鉻
C.制成耐腐蝕的合金
D.用砂紙擦去鋁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5分)下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圖。根據(jù)圖回答:
(1)t1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 g;
(2)若用S表示物質溶解度,在_____℃時,SA=SB>SC;
(3)將t3℃的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分別降溫到t1℃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shù)大小比較,其結果_______;
(4)接近飽和的A、B、C溶液升高溫度,可以達到飽和的是 ;
(5)當A中混有少量B時,可以采用_________方法提純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離不開能源。
(1)目前人們使用的燃料大多來自化石燃料,如 、石油、天然氣等。
(2)開發(fā)和利用新能源是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下列屬于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序號)。
A.潮汐能 B.太陽能 C.風能 D.石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分)周末小瑾同學的媽媽做了一道紅燒魚鰾。細心的小瑾發(fā)現(xiàn):媽媽在洗魚鰾時,魚鰾是浮在水面上的,用手撕魚鰾時,水中有氣泡冒出。魚鰾中會有哪些氣體呢?周一,小瑾和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來到實驗室展開了實驗探究。
【作出假設】甲乙兩位同學分別對魚鰾中的氣體作出如下猜想:甲認為CO2,乙認為有H2O.
【查閱資料】
(1)無水氯化鈷試紙在實驗室中常用來檢驗水的存在,原理:氯化鈷遇水會發(fā)生水合反應,生成六水化鈷。氯化鈷是藍色的而六水化鈷是粉色的。
(2)手持技術是由數(shù)據(jù)采集器、傳感器和配套的軟件組成的定量采集和處理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手持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理科實驗中,可以方便而迅速的收集各類數(shù)據(jù),如氧氣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等。
【實驗驗證】
(1)興趣小組的同學用注射器抽取約60mL魚鰾內的氣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發(fā)現(xiàn)澄清石灰水 ,則甲的猜想成立。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興趣小組的同學另取一只注射器抽取魚鰾內的氣體,將藍色的氯化鈷試紙放入注射器內,發(fā)現(xiàn)世界變成粉紅色,則乙的猜想 (填“成立”或“不成立”)
(3)興趣小組的小紅同學又提問,氣體內有有沒有氧氣?大家在討論后,制定了以下的實驗方案驗證魚鰾內的氣體是否有氧氣?
實驗操作 | 現(xiàn)象 | 結論 |
1.用注射器抽取魚鰾內的氣體。 2.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注射器抽取的氣體。 3.將 伸入集氣瓶中,觀察現(xiàn)象。 | 木條 熄滅 | 猜想一:不含氧氣 猜想二:含少量氧氣 猜想三:含有二氧化碳導致木條熄滅 |
【深入驗證】但老師介紹了手持技術后,興趣小組的同學用氧氣傳感器和二氧化碳傳感器分別測得魚鰾內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與下圖:
【實驗結論】小組同學一致認為猜想一 (填“成立”或“不成立”)。
【反思評價】木條熄滅究竟是氧氣含量少還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引起的?寫出你的妙招: 。
注意:若答對第(4)小題獎勵4分。但化學試卷總分不超過60分。
(4)魚鰾內CO2含量與空氣中相比較,哪一個多?(寫出你的實驗步驟、現(xiàn)象、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某同學進行實驗時記錄的實驗現(xiàn)象,其中與事實不相符的是
A.在氨水中滴加幾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藍色
B.在稀硫酸中加入鐵粉,溶液逐漸變成黃色
C.加熱飽和石灰水,出現(xiàn)白色渾濁
D.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硫酸銅溶液,生成藍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與能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利用太陽能使水分解是最理想的氫能來源
B.電解水時,能量由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C.利用海水的潮汐變化可以獲得電能
D.水通過三態(tài)變化實現(xiàn)天然循環(huán),太陽為其提供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A.磷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煙霧
B.硫在氧氣中燃燒產(chǎn)生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D.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產(chǎn)生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