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0.關于腐生性細菌和真菌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對人類來說,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B.繁殖速度快
C.二者都是單細胞的生物
D.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有重要作用

分析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的分類中都屬于微生物,細菌都是單細胞,有的細菌對人類有益,如醋酸桿菌可以制醋;有的細菌對人類有害,如痢疾桿菌,使人得痢疾.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大多數的真菌對人類是有利的,如蘑菇等可以食用;有的真菌對人類有害,如黃曲霉使人得癌癥.

解答 解:A、有些細菌真菌對人有害如肺炎雙球菌,有的對人有益如乳酸菌、青霉菌等;
B、細菌進行分裂生殖,在環(huán)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細菌就能分裂一次.真菌孢子生殖,繁殖速度比動物、植物快;
C、細菌都是單細胞的,真菌有單細胞的如酵母菌,大多數是多細胞的如霉菌、食用菌;
D、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扮演分解者,參與了物質循環(huán),沒有細菌真菌物質循環(huán)就會發(fā)生障礙.
故選:C.

點評 回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明確細菌和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某生物興趣小組將三組基本相似的同種植物幼苗,分別放入甲、乙、丙三個透明玻璃鐘罩中,密封.經一晝夜暗處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環(huán)境下,其中甲做遮光處理,乙、丙不遮光(如圖).(注:丙鐘罩內的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1)乙和丙作為一組對照實驗,所探究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
(2)甲和丙不是一組對照實驗的原因是變量不唯一或有兩個變量.
(3)一段時間后,將甲、乙、丙中的葉片分別經酒精脫色、滴加碘液處理后的現象是:甲中的葉片不變藍,乙中的葉片變藍,這說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丙由于缺少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葉片不變藍.
(4)若將甲裝置中的蒸餾水換成一只小白鼠,小白鼠能長時間活嗎?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是(  )
A.合理密植B.增加光照強度C.施適量的農家肥D.以上都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老鼠見人逃跑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的特征是( 。
A.呼吸B.排出體內的廢物
C.生長與發(fā)育D.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句詩里描寫了動物的哪些運動方式?( 。
A.跳躍、爬行B.飛行、跳躍C.飛行、游泳D.跳躍、爬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關于細菌和病毒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構成病毒的細胞很小B.所有的細菌都過著寄生生活
C.多數細菌病毒對人類有益D.細菌和病毒都是單細胞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千古名句描繪了美麗的田園風光,也道出了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豐年”與“蛙聲”的某種關系.如圖是某生物興趣小組對一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做調查之后,所繪制的食物網簡圖.請回答:
(1)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看,水稻屬于生產者,蛙屬于消費者.
(2)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食物鏈.
(3)此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若以X代表該食物網中的某生物,那么對于食物鏈:“農作物-→昆蟲-→X-→蛇”,X既可以代表蛙,也可以代表鳥.
(4)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如果想在稻田旁擬設立“溫馨提示牌”.請你根據生物學知識,設計一句提示語:保護生物多樣,人人有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如圖是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網,根據圖回答有關問題:
(1)圖中生產者是草,該食物網中共有5條食物鏈.
(2)該食物網中數量最多的生物是草,數量最少的生物是鷹.
(3)在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量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一定自動調節(jié)能力.如果由于人類大量圍捕獵狐貍,野兔和老鼠的數量會增加.
(4)圖中所有動物可統(tǒng)稱為消費者,其中,兔與草、鷹與鼠的關系是捕食關系.
(5)若要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圖中還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各項中,屬于非條件反射的是( 。
A.畫餅充饑B.迎風流淚
C.談虎色變D.聽到鈴聲學生入教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