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是某植物的生理活動示意圖,其中①、②表示原料,③、④表示產(chǎn)物,箭頭表示物質(zhì)進出的方向。據(jù)圖回答:
(1)氣體是通過葉表皮的______________進出葉片的。
(2)若此圖表示充足光照條件下的光合作用過程,其中②是二氧化碳,④是氧氣,則①是___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圖表示黑暗條件下的呼吸作用過程,其中①是有機物,③是水,則②是________,④是________。此過程發(fā)生的場所是細胞內(nèi)的____________(填“葉綠體”或“線粒體”)。
【答案】氣孔 水 有機物 氧氣 二氧化碳 線粒體
【解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zhuǎn)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
(1)當氣孔張開時,葉片內(nèi)的水分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氣,經(jīng)氣孔擴散到外界空氣中。因此,氣孔是植物體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植物的三大作用有關(guān)的二氧化碳、水蒸氣、氧氣進出植物體的門戶是氣孔。因此,氣體是通過葉表皮的氣孔進出葉片的。
(2)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zhuǎn)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反應式為: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如圖是光合作用過程的示意圖,①代表水,②代表二氧化碳,③代表有機物,④氧氣。
(3)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場所是線粒體。反應式為:。如圖是呼吸作用過程的示意圖,①有機物,②代表氧氣,③水,④代表二氧化碳。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B、C、D、E是同學們常見的五種動物,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動物屬于脊椎動物的有______,能保持體溫恒定的有______(均填代號)。
(2)A動物屬于兩棲動物,其幼體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成體可以生活在陸地上,主要用______呼吸。
(3)B的身體覆蓋有______具有保護和支持內(nèi)部柔軟器官、防止水分蒸發(fā)等作用。
(4)C的生殖發(fā)育特點是______,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5)E的______發(fā)達,能有力地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它的身體內(nèi)有發(fā)達的______與肺相通,有貯存空氣,協(xié)助呼吸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花生是我國產(chǎn)量豐富、食用廣泛的一種堅果,又名“長生果”、“落花生”,它的生命周期如下圖所示,請回答問題:
(1)南方花生一年可以播種兩季,春季在農(nóng)歷三月份左右播種,過早播種,種子發(fā)芽率會降低,可見,__________是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之一。
(2)圖B中⑤是由圖A的_______發(fā)育而來,圖E是由圖D中的[____]發(fā)育而來。
(3)花生開花后,成熟的花粉從圖D中的[____]中散發(fā)出來,落在柱頭上。
(4)圖E在生物體的結(jié)構(gòu)層次上屬于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葉片結(jié)構(gòu)示意圖,據(jù)圖回答(示例:[1]上表皮):
(1)葉片由表皮、[ ]__________、[___]葉脈三部分組成。
(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有機物通過葉脈中的_______(填“導管”或“篩管”)運輸?shù)狡渌鞴,除自身利用?還能為其他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
(3)植物通過根吸收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的[ ]__________散失到大氣中,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對動脈,動脈血,靜脈,靜脈血敘述正確的是( )
A.動脈就是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輸送到心臟的血管
B.動脈血就是含氧多,顏色鮮紅的血
C.靜脈就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的血管
D.動脈血就是含氧和養(yǎng)料少的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