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4.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該同學把他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燭焰的像變模糊了.在不改變凸透鏡和光屏位置的情況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他應該將蠟燭適當向右(選填“左”或“右”)移動.

分析 知道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同時知道凸透鏡成實像時,遵循物近像遠像變大的規(guī)律可做出判斷.

解答 解:
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使光線延遲會聚;在不改變凸透鏡和蠟燭位置的情況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他應該將光屏向右移動.
故答案為:右.

點評 此題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要熟練掌握成像特點與物距、像距之間的關系,做到靈活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20N的力推一輛車勻速向西運動,車受到的阻力大小是多少牛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5.板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車自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比較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如圖所示).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曾多次做過類似的實驗,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推理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得出科學結論,三次實驗中小車每次都從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靜止自由下滑,這樣做的目的是小車運動到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同
(2)三次實驗中,小車在木板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為在該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
(3)進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不受阻力),則小車會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2.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剛同學采用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小華同學采用的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

(1)當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這兩個實驗裝置中,你認為裝置乙(選填“甲”或“乙”)更科學.因為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更。
(3)在裝置乙中,將小車旋轉一定角度,松手后,發(fā)現(xiàn)小車不能保持平衡.這樣的操作是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小華的新家正在裝修,小華想知道家里裝修用的大理石塊的密度,他選取了其中一小塊大理石,準備在實驗室里測出它的密度.

(1)他先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移動游碼至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發(fā)現(xiàn)指針靜止在分度盤中線的右側,則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jié),直至天平平衡.
(2)小華同學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操作情況如圖甲所示,請指出其中的錯誤是哪些:
①砝碼與物體放顛倒了;②用手拿取砝碼.
(3)糾正錯誤后繼續(xù)實驗,當盤中所加砝碼和游碼位置如圖乙所示時,天平平衡,則此石子的質量為68.4g.
(4)在量筒內裝有一定量的水,該石子放入前、后的情況如圖丙所示,則石子的體積
是15cm3,此石子的密度是2.56×103kg/m3
(5)石子放在水中時會吸水,由此判斷,用小華的測量方法測得的密度值與它的真實值相比偏大(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天然氣灶使用方便且經濟環(huán)保,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天然氣灶將一壺體積為3L,溫度為20℃的水加熱至沸騰,大約需要10min.已知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天然氣的熱值為3.5×107J/m3.求:
(1)水吸收的熱量;
(2)若天然氣完全燃燒放出熱量的60%被水吸收,則燒開這壺水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飛機機翼上下表面兩側不對稱,飛機在飛行時,迎面而來的空氣被分成兩部分.在相同時間內.機翼上方的氣流通過的路程長,因而速度較大,它對機翼的壓強較小機翼下方氣流通過的路程較短,因而速度小它對機翼的壓強較大,這樣在機翼的上下表面就存在著壓強差,因而有一個豎直向上的壓力差,這就是產生升力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如圖,是200g某物質熔化過程中溫度隨著時間變化的圖象,已知該物質在0-1min內吸收的熱量為4.2×103J,求:該物質的比熱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所示,把一根塑料繩一端扎緊,從另一端撕開成許多細絲,用干燥的手從上向下捋幾下,發(fā)現(xiàn)細絲張開了,細絲張開的原因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這種使塑料絲帶電的方法稱為摩擦起電,塑料絲帶電的實質是電子 在物體間轉移.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