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所示,開門時,人們用力在門邊沿A處推比在門中部B處推更容易推開門.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點有關(guān).
(2)通利用重垂線來檢查墻壁上的畫是否掛正,利用了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
(3)運動著的自行車停下來,需要進行剎車.剎車采取的是增大壓力的方法來增大摩擦,此時剎皮與輪轂間的摩擦是有利(填“有害”或“有利”)的.

分析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讓學生明確:(1)力的三要素共同影響著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解答 解:(1)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三方面: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從題目中可看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作用點.
(2)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根據(jù)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制成重錘檢查墻壁上的畫是否掛正;
(3)剎車時,要給剎皮與輪轂間施加一定的壓力,這是采取增大壓力的方法來增大摩擦.此時剎皮與輪轂間的摩擦是可以使車盡快停下,屬有利摩擦.
故答案為:(1)作用點;(2)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3)增大壓力;有利.

點評 此題考查了力的三要素、重力的方向和摩擦,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物體中,重力約為1N的物體是( 。
A.一枚大頭針B.一袋方便面C.一只鉛球D.一個小學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隨著科技進步,出現(xiàn)了利用扦維材料制成的、接上電池就可以發(fā)熱的“發(fā)熱紙”,通電后,用這種紙包裝的食品便可香熱可口.這種“發(fā)熱紙”在工作時電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電動車是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從它的結(jié)構(gòu)和使用來看,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剎車裝置相當于費力杠桿
B.勻速過程動能逐漸增大
C.車尾的角反射器應(yīng)用了光的折射知識
D.電瓶充電過程是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實例中,材料的選用與描述的物理屬性不相符的是( 。
A.水壺的把手用膠木制成,是因為膠木的導熱性好
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為玻璃的透光性好
C.電線的線芯用銅制成,是因為銅的導電性好
D.劃玻璃的刀刃用金剛石制成,是因為金剛石的硬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小勇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實驗時,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圖.

小勇先后在水平桌面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毛巾、棉布、木板),做了三次實驗.然后將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下列表格:
表面狀況阻力大小小車運動的距離s/m
毛巾0.1
棉布較大0.18
木板0.35
根據(jù)以上實驗填好以下內(nèi)容:
(1)小勇在三次實驗中,讓小車在斜面上從同一高度靜止滑下.
(2)實驗中通過比較小車在水平面上滑動的距離,可以比較小車在不同水平面的阻力.
(3)從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中,可以得出結(jié)論是: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劉家峽水電站是位于我省黃河上的“高原明珠”,水庫大壩處有各式游船,游客可乘船直達水庫西南端炳靈寺石窟參觀游覽.(ρ=1.0×103 kg/m3,g=10N/kg)
(1)當水庫水位為140m時,水對壩底的壓強多大?
(2)水庫中有一艘自重為3.0×105N的游船,該游船搭載總質(zhì)量為1800kg的30名游客后,船排開水的體積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根據(jù)物理公式可以推出某些物理量或某些常量的國際單位,例如:根據(jù)重力公式G=mg可以推出g的國際單位是N/kg;實驗表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與接觸面的壓力FN成正比,即F=μFN,μ叫做動摩擦因數(shù),根據(jù)該公式,μ是一個無(選填“有”或“無”)單位的常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一物體沿直線在甲、乙兩地往返,物體由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v1,用的時間為t1;由乙地到甲地的速度為v2,用的時間為t 2;則物體在甲、乙兩地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為( 。
A.0B.$\frac{{v}_{1}+{v}_{2}}{2}$
C.$\frac{{v}_{1}{t}_{1}+{v}_{2}{t}_{2}}{{t}_{1}+{t}_{2}}$D.$\frac{{v}_{1}+{v}_{2}}{{v}_{1}{v}_{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