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是因為玻璃棒在摩擦的過程中失去電子,若把它和不帶電的驗電器金屬接觸,會發(fā)現(xiàn)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如圖所示,原因是金屬箔片帶上同種(選填“同種”或“異種”)電荷而相互排斥.

分析 (1)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
(2)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不同物質(zhì)組成的物體,原子核奪得電子的本領(lǐng)不同,相互摩擦時,一個物體奪得電子,因多余電子帶負電,另一個物體因缺少電子帶正電.

解答 解:
(1)絲綢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縛電子的本領(lǐng)弱,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束縛電子的本領(lǐng)強,得到電子而帶負電;
(2)帶正電的玻璃棒接觸不帶電的驗電器時,由于電荷的轉(zhuǎn)移,則兩片金屬箔也帶上了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而張開.
故答案為:失去;同種.

點評 (1)掌握自然界的兩種電荷,以及電荷間的作用;
(2)掌握摩擦起電的實質(zhì)是電子的轉(zhuǎn)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電能的單位是( 。
A.JB.WC.J/sD.$\frac{kw}{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如圖甲所示,是“探究物質(zhì)的融化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固體物質(zhì)和溫度計分別放入試管內(nèi),再放入大燒杯的水中,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

(1)試管內(nèi)物質(zhì)在熔化過程中,某時刻溫度如圖乙所示,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B(選填“A”、“B”或“C”),示數(shù)為38℃.某同學根據(jù)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描繪出該物質(zhì)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丙ABCDE),則可知該物質(zhì)是晶體.(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2)在該物質(zhì)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中拿出來,該物質(zhì)將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后,該物質(zhì)又繼續(xù)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吸收(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3)根據(jù)描繪的圖線,該物質(zhì)在第5min時處于固液共存(選填“固態(tài)”、“固液共存態(tài)”或“液態(tài)”),該物質(zhì)的熔點為50℃.仔細觀察圖象發(fā)現(xiàn),該物質(zhì)熔化前(AB段)升溫比熔化后(CD段)升溫慢(選填“塊”或“慢”).
(4)圖象中DE段是沸騰過程.
(5)丁圖所示的圖象中可反映此物質(zhì)凝固過程溫度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甲、乙、丙三個物體的質(zhì)量m與體積V的關(guān)系圖線如圖所示,用ρ、ρ、ρ、ρ分別表示甲、乙、丙三種物體及水的密度,根據(jù)圖線可知( 。
A.ρ>ρ>ρ,且ρ>ρB.ρ>ρ>ρ,且ρ>ρ
C.ρ<ρ<ρ,且ρD.ρ<ρ<ρ,且ρ<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如圖所示電流表的示數(shù)是1.5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小雨重600N,每只腳地面的接觸面積是2×10-2m2.如圖,他站在水平地面上用滑輪組提升重物(不計繩重和摩擦).
(1)如圖甲所示,小雨將物體A勻速提高2m做的有用功為420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7.5%.求:①物重GA是多少?②小雨對水平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2)如圖乙所示,重440N、高0.5m、密度為8.8×103kg/m3的實心物塊B沉在水池底,池底受到水的壓強為2×104Pa.小雨用此滑輪組將池底的物塊B勻速緩慢地提升(不計水的阻力),直到其上表面與水面相平為止,用時30s.求:他拉繩的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一桶水的比熱容比一杯水的比熱容大
B.踢出去的足球能在水平地面上繼續(xù)運動,是因為足球受慣性
C.物體運動速度為零時,物體受到的合力也為零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兩個力是相互作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是( 。
A.電熱水壺的金屬外殼不需要接地
B.使用測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時,人體接觸的地方都是絕緣體
C.電燈的開關(guān)接在火線和燈泡之間
D.在家庭電路中,保險絲熔斷后用銅絲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6.如圖所示,請把凹透鏡的光路圖補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