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9.如圖甲所示是使用汽車從湖中打撈重物的示意圖.汽車通過定滑輪牽引水下一個圓柱體重物,在整個打撈過程中,汽車以恒定速度V=0.2m/s向右運動.圖乙是此過程中汽車拉動重物的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設t=0時汽車開始提升重物,忽略水的阻力、繩重和滑輪的摩擦,g取10N/kg.求:
①圓柱體重物的質量是多少kg?
②圓柱體重物的密度是kg/m3?
③打撈前,圓柱體重物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FP是多少N?

分析 ①露出水面后繩子的拉力就等于物體的重力;根據(jù)公式m=Gg可求物體的質量;
②露出前后繩子兩次拉力之差,就是物體所受的浮力,根據(jù)浮力公式求出體積的大;根據(jù)公式ρ=$\frac{m}{V}$計算算密度;
③先根據(jù)打撈開始到物體出水所用的時間和速度求出打撈前物體上表面的深度,由p=ρgh求出壓強.
再由重物出水所用的時間和速度求出圓柱體的高度,由V=Sh變形求出圓柱體的底面積,再由F=pS求出壓力.

解答 解:
①由圖可知:整個物體打撈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重物從水底拉上表面剛好接觸水面這一過程,G 不變,F(xiàn)不變,F(xiàn)1不變.且有G=F+F1
第二階段,將重物拉出水面過程,這一過程,F(xiàn)變小直到為0,拉力F越來越大,對應圖BC段.
第三階段,重物剛好全部拉出水面,以后繼續(xù)向上拉的過程,這一過程G不變,拉力F 3與重力G相等,對應圖CD段.
因為G=F 3=4000N,所以m=$\frac{G}{g}$=$\frac{4000N}{10N/kg}$=400kg.
②圓柱體重物浸沒時受到浮力:F=G-F1=F3-F1=4000N-3500N=500N,
由FgVgV可得圓柱體重物體積:
V=$\frac{{F}_{浮}}{{ρ}_{水}g}$=$\frac{500N}{1.0×1{0}^{3}kg/{m}^{3}×10N/kg}$=5×10-2m3,
所以:ρ物=$\frac{m}{{V}_{物}}$=$\frac{400kg}{5×1{0}^{-2}{m}^{3}}$=8×103kg/m3;
③由圖BC段可知,打撈的重物從上表面接觸到水面到剛好整個物體露出水面,所需時間t=60s-50s=10s,
上升的速度為0.2m/s,所以物體升高h=10s×0.2m/s=2m,
所以物體上下表面積S=$\frac{{V}_{物}}{h}$=$\frac{5×1{0}^{-2}{m}^{3}}{2m}$=2.5×10-2m2,
原來物體上表面距離水面的高度h1=vt=0.2m/s×50s=10m,
F=pS=ρgh1S=1×103kg/m3×10N/kg×10m×2.5×10-2m2=2.5×103N.
故答案為:①圓柱體重物的質量是400kg;
②圓柱體重物的密度是8×103kg/m3;
③打撈前,圓柱體重物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是2.5×103N.

點評 本題綜合性比較強,考查內容比較多,包括功率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壓強計算等.此題的關鍵是要看懂圖象,從中找出對解題有用的信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請閱讀下面的文章:
物體的慣性(一)一輛空車和一輛裝滿貨物的車,在相同的牽引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空車的質量小,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達到某一速度,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裝滿貨物的車,質量大,要在較長的時間內才能達到相同的速度,運動狀態(tài)難改變.質量小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我們說它的慣性。|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難改變,我們說它的慣性大.
慣性的大小在實際中是經常要加以考慮的.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時,應該盡可能減小物體的質量來減小物體的慣性.相反,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易改變時,應該盡可能增大物體的質量來增大物體的慣性.
(二)2011年7月23日19時30分左右,雷擊溫州南站沿線鐵路牽引供電接觸網或附近大地,通過大地的阻性耦合或空間感性耦合在信號電纜上產生浪涌電壓,在多次雷擊浪涌電壓和直流電流共同作用下,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采集驅動單元采集電路電源回路中的保險管F2(以下簡稱列控中心保險管F2,額定值250伏、5安培)熔斷.熔斷前溫州南站列控中心管轄區(qū)間的軌道無車占用,因溫州南站列控中心設備的嚴重缺陷,導致后續(xù)時段實際有車占用時,列控中心設備仍按照熔斷前無車占用狀態(tài)進行控制輸出,致使溫州南站列控中心設備控制的區(qū)間信號機錯誤升級保持綠燈狀態(tài).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05秒,甬溫線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車進入軌道電路發(fā)生故障的5829AG軌道區(qū)段(經調查確認,司機采取了緊急制動措施).D301次列車在583公里831米處以99公里/小時的速度與正以16公里/小時速度前行的D3115次列車發(fā)生追尾,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中斷行車32小時35分,直接經濟損失19371.65萬元.經調查認定,“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后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
通過上述閱讀,請你回答以下問題:
(1)請你注意:在本文第一自然段的敘述中較好的體現(xiàn)了“控制變量”這種研究方法,這一自然段所控制是:兩車受到的牽引力相同和兩車的速度改變相同.
(2)文中的列控中心保險管F2正常工作時的電阻為50Ω.
(3)請你解釋一下:為什么殲擊機在戰(zhàn)斗前要拋掉副油箱?
答:殲擊機在戰(zhàn)斗前要拋掉副油箱,是為了減小飛機的質量來減小飛機的慣性,使自身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以提高殲擊機的靈活性.
(4)2011年7月23日發(fā)生的動車追尾事故令人心痛,其中不乏慣性知識.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BD(多選)
A.事故說明動車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D301次列車司機雖然緊急制動,但是動車受到慣性而向前沖,導致追尾
C.動車質量大,所以慣性大
D.動車是因為慣性大,所以才會動能大,追尾后損失慘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0.如圖所示,用調平衡的天平測金屬塊的質量,測量的過程中若指針靜止在如圖甲所示的位置,只調節(jié)游碼,應向右調節(jié)(選填“左”或“右”);如圖乙,當天平重新平衡后金屬的質量是26.4g;如圖丙,用排水法測量石塊的體積,則該金屬的密度是2.64×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7.小明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活動中
(1)實驗室提供如下器材:①平面鏡②厚度為2mm的玻璃板③厚度為7mm的玻璃板④直尺⑤光屏⑥兩只相同的蠟燭⑦火柴,在探究活動中應選用的玻璃板是②(填序號).
(2)尋找像的位置時,小明的眼睛應該在點燃(選填“點燃”或“不點燃”)蠟燭這一側觀察.
(3)在玻璃板的另一側慢慢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為止.證明像與物的大小相同.
(4)細心的小明發(fā)現(xiàn),在黑暗(選填“明亮”或“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該實驗,實驗效果好.
(5).你還能回憶起“觀察固體熔化”的實驗情景嗎?這個實驗的設計和操作應特別注意使受熱體均勻受熱.
(1)請你寫出其中兩點使受熱體均勻受熱的做法:
做法一:將固體碾成粉末狀
做法二:將裝有固態(tài)粉末的試管放在水中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投出去的鉛球落地前,只受重力和推力的作用
B.兩個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
D.某物體從滑梯上滑下的過程中,其機械能減小,慣性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兩只烏鴉把吃不完的食物藏好,甲烏鴉說:食物藏在三棵高大的楊樹中間;乙烏鴉說:食物藏在三朵白云下邊.第二天,甲烏鴉找到了食物,乙卻怎么也找不到.這個事例告訴我們( 。
A.參照物必須選地面上的物體
B.參照物必須選地面上靜止的物體
C.參照物必須選獨一無二的物體
D.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如果白云第二天仍在原來的位置,則乙也可以找到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電腦的液晶屏上不小心滴了幾滴水后,透過水珠會看到明亮的三種顏色色塊,這是因為水珠相當于放大鏡,透過水珠看到了屏幕各色塊的正立放大的虛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8.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1)由圖乙、丙可知,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為1N;物體浸沒在鹽水中受到的浮為1.1N.
(2)從圖乙、丙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3)小明利用圖乙裝置進一步探究:
①當物體從接觸液面到剛好完全浸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逐漸減小,說明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②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中后再繼續(xù)下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保持不變,說明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選填“有關”或“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如圖所示,某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兩段相同的蠟燭A和B,將A和B一前一后豎直立在直尺上.實驗過程中,眼睛始終在蠟燭A的一側觀察.
(1)點燃蠟燭A,調節(jié)蠟燭B的位置,當蠟燭B和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B的位置即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實驗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的關系;兩段蠟燭相同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的關系.
(3)用平面鏡代替玻璃板,上述實驗不能進行,因為用玻璃板進行實驗,能同時發(fā)現(xiàn)物體的像和代替物體像的物體,用平面鏡不能確定蠟燭A像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