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72806  172814  172820  172824  172830  172832  172836  172842  172844  172850  172856  172860  172862  172866  172872  172874  172880  172884  172886  172890  172892  172896  172898  172900  172901  172902  172904  172905  172906  172908  172910  172914  172916  172920  172922  172926  172932  172934  172940  172944  172946  172950  172956  172962  172964  172970  172974  172976  172982  172986  172992  173000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的甲、乙兩個底面積相同的圓柱形容器中,分別裝入質(zhì)量相等水和酒精,實心銅球和實心鐵球的體積相等,將銅球浸沒水中、鐵球浸沒酒精中,此時容器底受到水和酒精的壓強大小分別為P1和P2;壓力大小分別為F1和F2.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P1>P2;F1<F2B.P1>P2;F1>F2C.P1=P2;F1=F2D.P1<P2;F1<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很小的顆粒,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因其附帶有毒、有害物質(zhì),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huán)境質(zhì)量的影響極大,其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fā)絲粗細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顆粒直徑的數(shù)值,關于它的單位,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
A.B.分米C.微米D.厘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如圖所示的實例中,主要是利用大氣壓強工作的是( 。
A.
用回水管的水來阻隔管道中的臭氣
B.
用微小壓強計探測液體內(nèi)部壓強
C.
用鍋爐水位計來顯示鍋爐中的水量
D.
用活塞式抽水機汲取井中的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所示的事例中,汽車里的乘客突然前傾.由此可以判斷這輛汽車的運動狀態(tài)可能是(  )
A.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B.遇到情況后突然剎車
C.始終保持勻速直線行駛D.由靜止狀態(tài)突然啟動前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氣壓工作的是( 。
A.按一下彈簧片,鋼筆從墨水瓶里吸取墨水
B.用力按塑料吸盤掛鉤,掛鉤能緊緊地貼在墻上
C.三峽水電工程的船閘,能讓船只安全通過大壩
D.山上的瀑布水不斷向下流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小李在實驗室測量某溶液的密度,他進行了如下實驗: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將游碼移到標尺的零刻線處.橫梁靜止時,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刻度線的左側(cè),如圖甲所示.為使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動.
(2)將盛有適量溶液的杯子放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左盤內(nèi),測出杯子和溶液的總質(zhì)量為128g.然后將杯中溶液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圖乙所示,則量筒中溶液的體積為50cm3
(3)再將盛有剩余溶液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盤內(nèi),改變砝碼的個數(shù)和游碼的位置,使天平橫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右盤中砝碼質(zhì)量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丙所示,則杯子及杯內(nèi)剩余溶液的總質(zhì)量為62.2g.
(4)根據(jù)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該溶液的密度為1.3×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2.如圖所示,AO為入射光線,ON為法線.請畫出入射光線AO的反射光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圖所示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1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小明向正對面的山崖大喊一聲,約2s后聽到回聲,已知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則小明與山崖的距離約為34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關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人們能聽到回聲是因為聲音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
B.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
C.人聽到聲音的大小既和聲源的振幅有關,又和人到聲源的距離有關
D.用力敲擊和輕輕敲擊同一音叉,用力敲擊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