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圖1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桌面上已給出的器材有:帶支架的厚為2mm的茶色玻璃、厚為5mm的透明玻璃、平面鏡各一個;鉛筆一支;完全相同的蠟燭兩個;白紙一張;火柴一盒.
(1)為完成實驗,上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有平面鏡,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是刻度尺.
(2)放置玻璃板時,應(yīng)該使玻璃板與水平桌面垂直..
(3)點燃蠟燭A,小心地移動未(“已”/“未”)點燃蠟燭B,直到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為止,這樣做的目的既確定了像的位置又驗證了物像大小是否相等;
(4)在尋找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yīng)在蠟燭A(選填“A”或“B”)這一側(cè)觀察,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換法”);
(5)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不能(選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
(6)實驗中,小明只進行了一次實驗,就得到了“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的結(jié)論.這種做法的不合理之處是實驗次數(shù)太少,實驗結(jié)論很具有偶然性.
(7)做完某次實驗后,四個小組都將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記錄在白紙上,如圖2所示.則正確的是C.
(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8)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yuǎn)的像較暗.遠(yuǎn)處的像是來自于蠟燭的入射光經(jīng)過玻璃板后表面(“前表面”還是“后表面”)反射所成的像.
(9)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guān)系
玲玲同學(xué)進行該實驗時,選擇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一塊較厚的玻璃板M(P、Q兩個面都可以作為平面鏡使用).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她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豎立一塊玻璃板;將蠟燭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點燃蠟燭A,然后將蠟燭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如圖3甲所示,進行實驗.玲玲按照圖3乙中的測量方法,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認(rèn)真測量并記錄了對應(yīng)數(shù)據(jù):
實驗序號 | 1 | 2 | 3 | 4 |
物距u/cm | 4.2 | 5.0 | 6.8 | 10.0 |
像距v/cm | 3.7 | 4.5 | 6.3 | 9.5 |
【分析與論證】
根據(jù)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與評估】
這個結(jié)論與平面鏡成像特點不相符,主要是選擇了蠟燭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離不正確(選填“正確”或“不正確”);根據(jù)上面數(shù)據(jù)推算玻璃板的厚度為0.5cm.因此我們實驗時應(yīng)取較。ā昂瘛薄ⅰ氨 保┑牟AО遄鰧嶒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