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清潔液體燃料.工業(yè)上可利用CO或CO2來生產(chǎn)甲醇.甲醇制備的相關信息如表:
 化學反應及平衡常數(shù)平衡常數(shù)數(shù)值 
 500℃800℃
①2H2(g)+CO(g)?CH3OH(g) K1  2.5 0.15
 ②H2(g)+CO2(g)?H2O(g)+CO(g)K2 1.0  2.50
 ③3H2(g)+CO2(g)?CH3OH(g)+H2O(g)K3  2.50.375 
(l)反應①是放熱反應(選填“吸熱”“放熱”.
(2)請寫出反應③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3=K1•K2(用K1、K2表).
(3)若某溫度下反應①從開始到平衡CO和CH3OH的濃度變化如圖一所示,則用H2濃度變化表示此段時間內(nèi)該反應的平均速υ(H2)=0.15mol/(L•min),若某溫度下反應①中H2的平衡轉化率(a)與體系總壓強(P)的關系如圖二所示,則平衡狀態(tài)由A變到B時,平衡常數(shù)K(A)=K(B)(填“>”、“<”、“=”).

(4)一定溫度下,在體積固定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②,可判斷該反應已經(jīng)達到平衡的是D
A.容器中總壓強不變      
B.混臺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不變
C.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D.CO2(g)或CO(g)的濃度不變.

分析 (1)分析圖表數(shù)據(jù),反應①平衡常數(shù)隨溫度升高減小,平衡逆向進行,正反應是放熱反應;
(2)依據(jù)平衡常數(shù)概念和表達式計算分析得到關系;
(3)根據(jù)甲醇的濃度變化計算出反應速率,利用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反應速率之比,得到答案;平衡常數(shù)隨溫度變化;
(4)依據(jù)化學平衡標志分析判斷,正逆反應速率相同,各組分含量保持不變分析選項.

解答 解:(1)分析圖表數(shù)據(jù),反應①平衡常數(shù)隨溫度升高減小,平衡逆向進行,正反應是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放熱.
(2)K1=$\frac{c(C{H}_{3}OH)}{c^2({H}_{2})•c(CO)}$,K2=$\frac{c({H}_{2}O)•c(CO)}{c({H}_{2})•c(C{O}_{2})}$,K3=$\frac{c(C{H}_{3}OH)•c({H}_{2}O)}{c^3({H}_{2})•c(C{O}_{2})}$=K1•K2
故答案為:K1•K2
(3)甲醇濃度變化為0.75mol/L,反應速率為$\frac{0.75mol/L}{10min}$=0.075mol/(L•min),反應速率之比等于計量數(shù)之比,則氫氣反應速率為甲醇反應速率的3倍,故氫氣的反應速率為:2×0.075mol/(L•min)=0.15mol/(L•min),若某溫度下反應①中H2的平衡轉化率(a)與體系總壓強(P)的關系如圖二所示,則平衡狀態(tài)由A變到B時,平衡常數(shù)隨溫度變化,不隨壓強變化.則平衡常數(shù)K(A)=K(B)
故答案為:0.15mol/(L•min);=;
(4)H2(g)+CO2(g)?H2O(g)+CO(g),反應是氣體體積不變的吸熱反應,
A.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容器中總壓強不變,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A錯誤;
B.反應前后氣體質量不變,物質的量不變,混臺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始終不變,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B錯誤;
C.反應前后氣體質量體積不變,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C錯誤;
D.CO2(g)或CO(g)的濃度不變是平衡標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化學平衡影響因素,平衡常數(shù)計算分析判斷,電解質溶液中電荷守恒分析,掌握基礎是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2008年北京奧運會“祥云”奧運火炬所用為環(huán)保型燃料丙烷(C3H8),悉尼奧運會所用火炬燃料為65%丁烷(C4H10)和35%丙烷,已知:
CO:2CO(g)+O2(g)═2CO2(g)△H=-566.0kJ/mol
丙烷:C3H8(g)+5O2(g)═3CO2(g)+4H2O(l)△H=-2221.5kJ/mol
正丁烷:C4H10(g)+6.5O2(g)═4CO2(g)+5H2O(l)△H=-2878.0kJ/mol
異丁烷:C4H10(g)+6.5O2(g)═4CO2(g)+5H2O(l)△H=-2869.6kJ/mol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常溫下,正丁烷的燃燒熱為-2878.0 kJ/mol
B.相同質量的丙烷和丁烷分別完全燃燒,前者需要的氧氣多,產(chǎn)生的熱量也多
C.常溫下,CO的燃燒熱為566.0 kJ/mol
D.人類利用的能源都是通過化學反應獲得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5.Ⅰ.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用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滴定10.00mL某濃度的NaOH溶液,滴定時使用pH計精確測量滴定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溫度為25℃),并繪制出滴定過程中溶液pH的變化曲線(如圖).
由上圖可知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4.0mol/L(忽略溶液混合時體積和溫度的變化)
Ⅱ.該小組四位同學在做實驗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意外現(xiàn)象:向上述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開始時溶液變紅,一會兒紅色就消失了.對此意外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該小組同學分別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進行相應的實驗設計.
[猜想]甲:可能是酚酞變質造成的;
乙: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的緣故;
丙:可能是酚酞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
。嚎赡芘c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大小有關.
[理論分析]
(1)丙同學認為乙同學的猜想也不正確,他的理由是NaOH與空氣中的CO2反應后的產(chǎn)物是碳酸鈉,碳酸鈉溶液顯堿性,也可使酚酞試劑變紅
[實驗設計]
(2)為證實丙同學的猜想,還需做如下實驗,請完成下表:
實驗步驟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1)將配制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
(2)在加熱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②利用植物油隔絕空氣
(3)通過以上實驗,四位同學看到:溶液先變成紅色,一會兒紅色仍然消失.因此酚酞紅色褪去與氧氣無關.若丁同學的猜想正確,設計如下實驗證明并完成有關問題:
實驗方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結論
方案一:分別配制不同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各滴加數(shù)滴酚酞溶液.濃度大的溶液中紅色會消失紅色消失與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大小有關
方案二:向原紅色消失的溶液中加    ①(填試劑名稱)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按要求填空.
(1)濃度均為0.1mol/L的①硫酸②醋酸③氫氧化鈉④氯化銨四種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H+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④>②>③>①(填序號).
(2)Fe2(SO43溶液顯酸性,用離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Fe3++3H2O?Fe(OH)3+3H+
(3)AlCl3溶液和NaAlO2溶液混合的化學方程式為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4)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發(fā)現(xiàn)碳酸鈣逐漸溶解,同時還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有出現(xiàn)紅褐色沉淀,同時有無色無味氣體產(chǎn)生.
(5)常溫下,將0.2mol/L CH3COOH和0.1mol/L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溶液的pH<7,該混合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C(HCOO-)>C(Na+)>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9.恒溫下,將Xmol N2和Ymol H2的混合氣體通入一個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N2(g)+3H2(g)?2NH3(g)
(1)若反應進行到t時刻,n(N2)=10mol,n (NH3)=4mol,計算X 的值.
(2)反應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的體積為672L(標準狀況下),其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為20%,計算N2的轉化率和Y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轉化:2NO2(g)?N2O4(g)△H<0.在恒溫條件下將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通入一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反應物濃度隨時間變化關系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中的兩條曲線,X表示NO2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B.前10 min內(nèi)用v(N2O4)=0.02 mol/(L•min)
C.25 min時,NO2轉變?yōu)镹2O4的反應速率增大,其原    因是將密閉容器的體積縮小為1L
D.該溫度下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K=1.11 L/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有關鈉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鈉是銀白色金屬,硬度很大
B.加熱時,金屬鈉劇烈燃燒,產(chǎn)生黃色火焰,生成過氧化鈉
C.將一塊金屬鈉投入水中,鈉將沉到水底
D.金屬鈉的熔點很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能正確表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關系的示意圖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用下列實驗裝置完成對應的實驗(部分儀器已省略),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A.
干燥C12
B.
吸收HCl
C.
除去粗鹽中的不溶物
D.
吸收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