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常溫下聯(lián)氨(N2H4)的水溶液中有:
①N2H4+H2ON2H5++OH- K1
②N2H5++H2ON2H62++OH- K2
(提示:二元弱堿的電離也是分步電離)
該溶液中的微粒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δ(X)隨-lgc(OH-)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據(jù)A點可求:K1=10-6
B.D點溶液的c(OH-)=10-l1
C.若C點為N2H5Cl溶液,則存在:c(Cl-)>c(N2H5+)+2c(N2H62+)
D.在N2H5Cl水溶液中,c(N2H4)+c(OH-)=2c(N2H62+)+c(H+)
【答案】B
【解析】
已知聯(lián)氨的兩步電離分別為:N2H4+H2ON2H5++OH-,N2H5++H2ON2H62++OH-.曲線Ⅰ為N2H4、Ⅱ為N2H5+、Ⅲ為N2H62+。
A. K1=,A點c(N2H5+)=c(N2H4),K1=c(OH)=106,故A正確;
B. K2= ,B點c(N2H5+)=c(N2H62+),則K2=c(OH)=1015;①N2H4+H2ON2H5++OH-,②N2H5++H2ON2H62++OH-,①+②得N2H4+2H2ON2H62++2OH-,則K1 K2==1015×106=1021,D點溶液中c(N2H4)= c(N2H62+),則c(OH-)==10-10.5,故B錯誤;
C.N2H5Cl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c(OH)+c(Cl)=c(H+)+ c(N2H5+)+2c(N2H62+),C點顯酸性,c(H+)>c(OH),c(Cl-)>c(N2H5+)+2c(N2H62+),故C正確;
D. N2H5Cl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c(OH)+c(Cl)=c(H+)+c(N2H5+)+2c(N2H62+),質子守恒為c(N2H4)+c(OH-)=2c(N2H62+)+c(H+),故D正確;
答案選B。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4 mol A氣體和2 mol B氣體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2A(氣)+B(氣)2C(氣)。若經(jīng)2 s(秒)后測得C的濃度為0.6 mol·L-1,現(xiàn)有下列幾種說法:
①用物質A表示的反應平均速率為0.3 mol·L-1·s-1
②用物質B表示的反應的平均速率為0.6 mol·L-1·s-1
③2s時物質A的轉化率為70%
④2s時物質B的濃度為0.7 mol·L-1
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乙酰苯胺是一種白色有光澤片狀結晶或白色結晶粉末,是磺胺類藥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劑、退熱劑和防腐劑、乙酰苯胺的制備原理為+CH3COOH+H2O
實驗參數(shù)
名稱 | 相對分 子質量 | 性狀 | 密度(g/mL) | 沸點(℃) | 溶解性 | |
苯胺 | 93 | 無色油狀液體 | 1.02 | 184.4 | 微溶于水 | 易溶于乙醇、乙醚 |
乙酸 | 60 | 無色液體 | 1.05 | 118.1 | 易溶于水 | 易溶于乙醇、乙醚 |
乙酰 苯胺 | 135 | 白色晶體 | 1.22 | 304 | 微溶于冷水,可溶于熱水 | 易溶于乙醇、乙醚 |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部分儀器及夾持裝置已略去)。
注:①刺型分餾柱的作用相當于二次蒸餾,用于沸點差別不太大的混合物的分離。②苯胺易被氧化。
實驗步驟:
步驟1:在100mL圓底燒瓶中加入無水苯胺9.3mL、冰醋酸18.4mL、鋅粉0.1g和少量沸石,安裝好儀器后,對圓底燒瓶均勻加熱,使反應液在微沸狀態(tài)下回流,調節(jié)加熱溫度,使溫度計溫度控制在105℃左右;反應約60~80min,反應生成的水及少量醋酸被蒸出,當反應基本完成時,停止加熱。
步驟2:在攪拌下,趁熱將蒸餾燒瓶中的液體以細流狀倒入盛有冰水的100mL燒杯中,快速攪拌,乙酰苯胺結晶析出,燒杯內(nèi)試劑冷卻至室溫后,進行抽濾、洗滌、干燥,可得到乙酰苯胺粗品。
步驟3:將乙酰苯胺粗品進行重結晶,待結晶完全后抽濾,盡量壓甘干濾餅。將產(chǎn)品置于干凈的表面皿中晾干,稱重,計算產(chǎn)率;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加入鋅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分析,控制溫度計的溫度在105℃左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步驟1加熱可用_____________(填“水浴”或“油浴”)。
(4)洗滌乙酰苯胺粗品最合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用少量冷水洗B.用少量熱水洗
C.先用冷水洗,再用熱水洗D.用酒精洗
(5)步驟2得到的粗品中因含有某些雜質而顏色較深,步驟3重結晶的操作是:將粗品用熱水溶解,加入活性炭0.1g,煮沸進行脫色,______________,再將濾液冷卻結晶。
(6)該實驗最終得到產(chǎn)品9.1g,則乙酰苯胺的產(chǎn)率是____________(小數(shù)點后保留兩位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將amol氮氣與bmol氫氣的混合氣體通入一個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N2(g)+3H2(g) 2NH3(g)。
(1)若反應進行到某時刻t時,nt(N2)=13 mol,nt(NH3)=6 mol,則a值為________。
(2)反應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的體積為716.8 L(標準狀況下),其中氨氣體積分數(shù)為25%,平衡時氨氣的物質的量為________。
(3)原混合氣體與平衡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之比(寫最簡整數(shù)比,下同)n始∶n平=______。
(4)原氣體中a∶b=________。
(5)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中,n(N2)∶n(H2)∶n(NH3)=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分解1mol H2O2放出熱量98kJ,在含少量I- 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機理為①H2O2+I-→H2O+IO-(慢)、② H2O2+IO-→H2O+O2+I-(快)。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過氧化氫分解快慢決定于反應慢的①
B.的分解速率與的濃度有關
C.該反應的催化劑是,而不是
D.由于催化劑的加入降低了反應的活化能,也改變了該反應的反應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鋼鐵很容易生銹而被腐蝕,每年因腐蝕而損失的鋼材占世界鋼鐵年產(chǎn)量的1/10。
(1)鋼鐵腐蝕主要是吸氧腐蝕,該腐蝕過程中的電極反應式。
正極:_____________________;負極: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降低某水庫的鐵閘門被腐蝕的速率,可以采用下圖所示甲的方案,其中焊接在鐵閘門的固體材料R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
A.銅 B.鈉 C.鋅 D.石墨
(3)上圖中乙方案也可降低鐵閘門腐蝕速率,其中鐵閘門應該連接在直流電源的_____________極。
(4)除了以上金屬防護的方法外,請再例舉兩種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既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又屬于吸熱反應的是( )
A.鋁片與稀鹽酸的反應B.Ba(OH)2·8H2O與NH4Cl的反應
C.灼熱的碳與CO2的反應D.甲烷在氧氣中的燃燒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普通干電池,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可移動化學電源,其結構如圖甲所示,電池反應是:但這種一次性電池使用后的隨意丟棄,已經(jīng)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境問題.某中學的課外活動小組在老師指導下,用廢棄的電池進行處理回收.將電池剝離,得到石墨棒,清洗后作電化學實驗的電極.廢鋅皮和炭黑與錳的氧化物做以下處理
實驗一、用廢鋅制取防腐劑皓礬圖乙
操作一的名稱是:______。
鋅的化學性質與鋁相似,也可以與強堿反應而溶解,但生成的是配合物四羥基鋅酸鈉和,該配合物中心離子是______,配位數(shù)是 ______。
實驗二、經(jīng)查相關資料:錳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且都能與濃鹽酸反應生成氯氣.將分離得到的黑色粉末在空氣中充分灼燒,并做相關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灼燒的目的是: ______ ,將灼燒后的固體冷卻,溶解、過濾、干燥得到的固體物質混合物和。
寫出與濃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______ 。
取上述混合物,與足量的濃鹽酸充分反應,得到標況下的氯氣,則混合物中和質量之比是: ______ 。
實驗三、查詢資料得知,還可以通過電解的方式,將轉化為,同學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裝置圖丙,將混合物粉末調成糊狀,附在其中的 ______ 邊電極上填左或者右,該電極上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是: ______ 在電解過程中溶液的pH將 ______填變大、變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的排序不正確的是( )
A.晶體熔點由低到高:CF4<CCl4<CBr4<CI4
B.硬度由大到。航饎偸碳化硅晶體硅
C.晶格能由大到。NaF>NaCl>NaBr>NaI
D.熔點由高到低:Na>Mg>A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