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3.為了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兩個實驗.

(1)圖Ⅰ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2H+═Zn2++H2↑,實驗中溫度計指示的溫度變化及其原因是升高;鋅與稀硫酸反應是放熱反應.
(2)圖Ⅱ實驗的實驗現(xiàn)象如表,請完成相應實驗現(xiàn)象的解釋.
 實驗現(xiàn)象解釋原因
 Cu片上產生了大量氣泡Zn、Cu構成原電池,H+在Cu片上得電子產生氫氣
溫度計指示的溫度無明顯變化反應中的化學能主要轉化成了電能
(3)若將圖中的Cu片替換為Fe片,則Fe片上的電極反應式為2H++2e-=H2↑.

分析 (1)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稀硫酸和鋅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導致溶液溫度逐漸升高;
(2)該裝置構成原電池,Zn易失電子作負極,Cu作正極,正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溫度計指示的溫度變化不明顯,說明化學能沒有全部轉化為熱能,大多數(shù)轉化為電能;
(3)如果將Cu替換為Fe片,Zn易失電子生成鋅離子而作負極.

解答 解:(1)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離子方程式為Zn+2H+═Zn2++H2↑;稀硫酸和鋅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導致溶液溫度逐漸升高,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故答案為:Zn+2H+═Zn2++H2↑;升高;鋅與稀硫酸反應是放熱反應;
(2)該裝置構成原電池,Zn易失電子作負極,Cu作正極,正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溫度計指示的溫度變化不明顯,說明化學能沒有全部轉化為熱能,大多數(shù)轉化為電能,
故答案為:Zn、Cu構成原電池,H+在Cu片上得電子產生氫氣;反應中的化學能主要轉化成了電能;
(3)如果將Cu替換為Fe片,Zn易失電子生成鋅離子而作負,F(xiàn)e片做正極,電極反應式為:2H++2e-=H2
故答案為:2H++2e-=H2↑.

點評 本題考查原電池原理及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離子方程式書寫規(guī)則及反應實質是解本題關鍵,知道正負極的判斷方法,題目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遼寧省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0.5L1mol/LFeCl3溶液與0.2L1mol/LKCl溶液中的Cl-的數(shù)目之比

A.5:2 B.3:1 C.15:2 D.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有關常見有機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然氣和沼氣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甲烷是一種清潔能源
B.乙烯可以用作果實催熟劑,還可以用于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C.烷烴和苯通常容易發(fā)生取代反應,而烯烴則不能發(fā)生取代反應
D.某瀘州老窖的瓶子標簽上,注明52度,代表100mL該酒水中,含有52mL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放射性同位素鈥16667Ho 的原子核內的中子數(shù)是( 。
A.99B.67C.32D.16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苯酚、乙酸、苯磺酸都有酸性,它們都屬于酸
B.凡是分子組成相差一個或幾個CH2原子團的物質,彼此一定是同系物
C.兩種化合物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質量分數(shù)相同,則兩者一定是同分異構體
D.CO(NH22是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與氰酸銨(NH4CNO)是同分異構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組離子( 。
A.K+、SO42-、Ba2+B.Na+、Ca2+、Cl-C.H+、OH-、NO3-D.H+、Na+、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在NH4Al(SO42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沉淀的物質的量隨Ba(OH)2溶液體積的變化如圖,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O~M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B.沉淀的質量M>P
C.N點溶液可與Na+、Fe3+、NO3-、Cl-大量共存
D.N~P段溶液的pH逐漸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反應中,硫酸既表現(xiàn)出強氧化性,又表現(xiàn)出酸性的是( 。
A.稀硫酸與鋅粒反應生成氣體B.濃硫酸使鐵、鋁鈍化
C.濃硫酸與銅反應加熱反應產生SO2D.濃硫酸和木炭在加熱條件下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3.10g碳酸鈣與足量鹽酸反應,消耗鹽酸的物質的量為多少?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為多少?(要求: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進行列式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