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據(jù)測定,某植物在黑暗中每小時釋放出132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每小時釋放出32mg的O2,則其每小時實際產生的O2量為( 。
A.100B.164C.128D.64

分析 根據(jù)題意分析可知:植物在黑暗中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既進行光合作用,又進行呼吸作用,由于釋放氧氣,說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解答 解:根據(jù)有氧呼吸反應式:C6H12O6+6H2O+6O2$\stackrel{酶}{→}$6CO2+12H2O+能量,某植物在黑暗中每小時釋放出132mg的CO2(呼吸速率),因此在黑暗條件下將消耗96mg的O2.而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每小時釋放出32mg的O2(該值表示凈光合速率),則其每小時實際產生的O2量(總光合作用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96+32=128mg.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廣東省江門市高三下學期周測(4)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胰島素可使骨骼肌細胞和脂肪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載體的數(shù)量增加,已知這些細胞膜上的載體轉運葡萄糖的過程不消耗ATP。

回答下列問題:

(1)胰島素從胰島B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的運輸方式是_________。葡萄糖進入骨骼肌細胞的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當血糖濃度上升時,胰島素分泌____________,引起骨骼肌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載體的數(shù)量增加,其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細胞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

(4)健康人進餐后,血糖濃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復到餐前水平。在此過程中,血液中胰島素濃度的相應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關于細胞內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所有蛋白質的合成都需要內質網(wǎng)參與
B.膜蛋白具有識別、運輸和催化作用
C.某些蛋白質具有調節(jié)新陳代謝和儲存遺傳信息
D.經高溫處理的蛋白質不能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請根據(jù)圖回答問題:

(1)圖中甲、乙是真核生物的細胞,判斷的主要依據(jù)是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結構.
(2)圖中丙是原核生物的細胞,判斷的主要依據(jù)是無核膜包被的細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下列有關人體體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將導致組織液增多
B.機體中細胞外液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C.血漿濃度升高會引起其滲透壓升高
D.組織液與細胞內液成分的差異主要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1)鑒定油炸之前的薯條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時,常用的試劑是:碘液;若將該有機物徹底水解,產物為葡萄糖,可用斐林試劑鑒定,經水浴加熱后,呈色磚紅.
(2)鑒定“炸薯條”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時,使用的試劑是:蘇丹Ⅲ(蘇丹Ⅳ),薯條將呈色橘黃(橘紅).
(3)鑒定“炸薯條”、薯條、豆類食品中是否富含蛋白質時,使用的試劑是:雙縮脲試劑,薯條將呈紫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關于質膜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質膜中糖蛋白的形成只與核糖體和高爾基體有關
B.質膜中的膜蛋白比磷脂更容易移動
C.質膜中的有些膜蛋白起著生物催化劑的作用
D.質膜的選擇透性僅與膜蛋白有關,與脂雙層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實驗中,操作方法或結果正確的是( 。
A.將植物細胞置于某一濃度的蔗糖溶液中,不能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是死細胞
B.蛋白質與蛋白酶混合一段時間后,用雙縮脲試劑檢測會出現(xiàn)紫色
C.用紙層析法分離色素時,擴散最慢的是在層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葉綠素b
D.黑藻葉片不能用于質壁分離實驗,因為無紫色大液泡、有葉綠體干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是小麥葉肉細胞內的某些物質變化,下面對圖示的解釋正確的是( 。
A.b的變化是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完成的
B.d代表有氧呼吸生成大量ATP的階段
C.c的過程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
D.a的過程還應有C3化合物和少量ATP的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