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乙變?yōu)榍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該種群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
B.曲線乙可用于表示封閉環(huán)境中草履蟲種群數(shù)量的長期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
C.甲、乙、丙三條曲線表示的種群數(shù)量增長方式都為“J”形增長
D.ab段種群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達到K值,種群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

分析 1、據(jù)圖分析,甲、乙、丙三個種群數(shù)量先增加后基本不變,符合S型曲線.
2、丙曲線所表示的環(huán)境容納量明顯高于乙曲線所表示的環(huán)境容納量,因此引起種群乙變?yōu)榍丙所示情況的原因是食物豐富、生活場所增大等環(huán)境條件變得更適宜.

解答 解:A、種群乙變?yōu)楸厩闆r,有可能是外界條件更改善,環(huán)境容納量增大,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間,A錯誤;
B、封閉環(huán)境中草履蟲種群數(shù)量先增加,后由于食物減少,氧氣不足,種群數(shù)量減少,B錯誤;
C、由圖可知甲乙丙數(shù)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符合“S”型曲線,C錯誤;
D、種群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時,達到K值,種群的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時,如圖中的ab段,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種群數(shù)量相關知識,意在考察考生識圖和理解能力,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物質口服后仍然具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狀腺激素B.抗體C.淋巴因子D.胰高血糖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心肌細胞和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在細胞膜上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 。
A.磷脂的含量高低B.糖類的含量及種類不同
C.蛋白質的含量及種類不同D.脂質的含量及種類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是胡蘿卜在不同的含氧情況下從硝酸鉀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線.影響A、B兩點和B、C兩點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別是(  )
A.載體蛋白數(shù)量、能量B.能量、離子濃度
C.載體蛋白數(shù)量、離子濃度D.能量、載體蛋白數(sh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為物質出入細胞的四種方式示意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小腸上皮細胞從小腸內吸收氨基酸通過C方式(填字母).
(2)與A方式相比,B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需要借助載體蛋白,該物質是在細胞內的核糖體上合成的.
(3)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是通過D(填字母)方式進行的,該種運輸方式也體現(xiàn)出細胞膜一定的流動性的特點.
(4)影響B(tài)方式運輸速率的因素除了濃度差外,還與有載體(蛋白)數(shù)量關;為C運輸方式提供能量的細胞器是線粒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對生物中,構成它們生命的結構層次相同的是( 。
①草履蟲    ②小麥    ③麻雀    ④大腸桿菌    ⑤噬菌體    ⑥酵母菌.
A.①③B.②③④C.①④⑥D.①②③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有關細胞中無機鹽的描述,錯誤的是( 。
A.細胞中無機鹽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B.有些無機鹽是細胞內某些復雜的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
C.一定量的無機鹽能維持細胞內的滲透壓平衡和酸堿平衡
D.有許多種無機鹽的離子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認識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B.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個體的基因型
C.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jīng)過種群間的地理隔離
D.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在探索遺傳物質本質的過程中,科學發(fā)現(xiàn)與使用研究方法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下列發(fā)現(xiàn)與方法配對正確的是( 。
①1866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規(guī)律
②1903年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shù)分裂,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
③1910年摩爾根進行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A.①假說-演繹法      ②假說-演繹法     ③類比推理法
B.①假說-演繹法      ②類比推理法       ③假說-演繹法
C.①假說-演繹法      ②類比推理法     ③類比推理法
D.①類比推理法       ②假說-演繹法     ③假說-演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