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圖中①過程釋放的能量均暫時儲存在ATP中 | |
B. | 圖中①過程產(chǎn)生的[H]為還原型輔酶Ⅱ | |
C. | 若圖中②過程發(fā)生在線粒體中,則該過程可能不是呼吸作用的最后階段 | |
D. | 在整個細胞呼吸過程中,圖中②過程釋放的能量最多 |
分析 有氧呼吸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zhì)基質(zhì)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兩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這一階段不需要氧的參與.
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zhì)中,分解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nèi)膜上,[H]和氧氣結(jié)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這一階段需要氧的參與.
無氧呼吸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zhì)的基質(zhì)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兩分子的丙酮酸,過程中釋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zhì)的基質(zhì)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zhuǎn)化為乳酸.無氧呼吸第二階段不產(chǎn)生能量.
解答 解:A、圖中①過程表示細胞呼吸的第一階段,釋放的能量一部分儲存在ATP中,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A錯誤;
B、圖中①過程產(chǎn)生的[H]為還原型輔酶Ⅰ,還原型輔酶Ⅱ是光反應的產(chǎn)物,B錯誤;
C、若圖中②過程發(fā)生在線粒體中,則該過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而呼吸作用的最后階段是第三階段,C正確;
D、圖中②過程如果是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則該階段沒有能量釋放;如果是有氧呼吸第二階段,則釋放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階段,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整合素組成糖蛋白,與細胞識別有關 | |
B. | 控制整合素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6780個嘧啶堿基 | |
C. | 整合素水解形成氨基酸,至少消耗2258個水分子 | |
D. | 整合素的功能主要由兩條鏈中氨基酸的種類決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堿基、單糖、氨基酸 | B. | 葡萄糖、堿基、氨基酸 | ||
C. | 乳酸、核糖核苷酸、葡萄糖 | D. | 葡萄糖、脫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與①相比,②的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增大,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zhì)交換的能力增強 | |
B. | ⑤與⑥的基因型相同,mRNA的種類也完全相同 | |
C. | 若⑤⑥失去分裂能力,其細胞內(nèi)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DNA→RNA→蛋白質(zhì) | |
D. | 所有細胞的衰老與死亡都是受到細胞內(nèi)基因的調(diào)控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500 | B. | 3000 | C. | 6000 | D. | 90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新鮮的蘿卜條中加入適量的食鹽,片刻后有水分滲出說明細胞已經(jīng)死亡 | |
B. | 必需消耗能量才能進入細胞不一定都是主動運輸 | |
C. | 由核糖體合成的性激素需要借助于載體才能進入靶細胞 | |
D. | 離子、氨基酸、葡萄糖等都是通過主動運輸?shù)姆绞竭M入細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薩頓假說和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應用了類比推理法 | |
B. | 赫爾希等人用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 | |
C. | 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明了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并將遺傳因子命名為基因 | |
D. | 克里克最先預見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一般規(guī)律,并將其命名為中心法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人和大腸桿菌的遺傳信息都貯存在DNA分子中 | |
B. | 大腸桿菌的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線粒體提供 | |
C. | 大腸桿菌細胞內(nèi)含量較多,且主要承擔其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是蛋白質(zhì) | |
D. | 該項技術能為糖尿病患者帶來好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