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研究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這就是( 。
A.對自然現(xiàn)象進行總結歸納的方法
B.用科學實驗進行探究的方法
C.邏輯推理、數(shù)學推演和科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D.對自然現(xiàn)象進行總結歸納,并用實驗進行驗證的方法

分析 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研究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即是抽象思維、數(shù)學推導和科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解答 解: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應用邏輯推理得出:重物與輕物下落一樣快.伽利略通過銅球從斜面滾下的實驗,運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分析推導得到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伽利略開創(chuàng)了抽象思維、數(shù)學推導和科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物理學史,對于著名物理學家、經(jīng)典實驗和重要學說要記牢,還要學習他們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各項中不屬于電源的是( 。
A.蓄電池B.干電池C.電動機D.發(fā)電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為了測出井口到水面的距離,讓一個小石塊從井口自由落下,經(jīng)過t時間后聽到石塊擊水的聲音,估算井口到水面的距離為h=$\frac{1}{2}$gt2(字母表示);說出此方法的誤差原因有空氣阻力和t時間中有在空氣中傳播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質量為1kg的物塊從高為2m的傾角為37°的固定斜面頂端,無初速度的下滑至底端.斜面的摩擦因數(shù)為0.1.求物塊滑至底端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t=0時刻同時經(jīng)過公路旁的同一個路標,在描述兩車運動的v-t圖中,直線a,b分別描述了甲乙兩車在0~20s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0~10s內(nèi)兩車逐漸靠近B.在10~20s內(nèi)兩車逐漸遠離
C.乙的加速度比甲的加速度大D.在t=10s時兩車在公路上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所示,在真空中A、B兩點處各固定一個點電荷,它們的電荷量相等,均為4.0×10-10C,而帶電的性質不同,A為正、B為負,兩者相距1.6m,P點與A、B等距離,均為1m,靜電力常量K=9.0×109N•m2/C2
(1)試確定A處點電荷在P點的場強大小?
(2)試求P點處的合場強大小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某同學在做“力的合成”的實驗時,如圖 (a)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
(1)有關此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CD.
A.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可以同時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是分力
C.兩次拉橡皮筋時,需將橡皮筋結點拉到同一位置O,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兩次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效果相同
D.拉橡皮筋時,彈簧秤、橡皮筋、細繩應貼近木板且與木板平面平行
(2)本實驗采用的主要科學方法是B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圖 (b)所示是甲和乙兩位同學在做以上實驗時得到的結果,其中甲(“甲”或“乙”)比較符合實驗事實(力F′是用一只彈簧測力計拉時的圖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如圖,平行板電容器AB兩極板水平放置,現(xiàn)將其和理想二極管串聯(lián)接在電源上,已知A和正極相連,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一帶電小球沿AB中心水平射入,打在B極板上的N點.現(xiàn)通過上下移動A板來改變兩極板的間距(兩板仍平行),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小球帶正電,當AB間距增大時,小球打在N的左側
B.若小球帶正電,當AB間距減小時,小球打在N的左側
C.若小球帶負電,當AB間距減小時,小球可能打在N的右側
D.若小球帶負電,當AB間距增大時,小球可能打在N的左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一列簡諧橫波在t=0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M為介質中的一個質點,該波的傳播速度為10m/s,則t=0.1s時( 。
A.此波在介質中傳播周期為0.4 s
B.質點M對平衡位置的位移一定為負值
C.質點M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一定相同
D.質點M的加速度方向與對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
E.質點M的速度方向與對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