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如圖,物體A的質(zhì)量mA=5kg,物體B的質(zhì)量mB=1kg,A、B之間通過一根輕繩連接在一起,現(xiàn)用一輕繩拴住物體A,抓住A上方的輕繩往上拉A、B,使A、B一起沿豎直方向向上做加速運動,若兩根輕繩最大能承受的拉力均為Fm=24N.求:
(1)物體A、B往上運動的加速度最大為多大;
(2)此時B對繩子的拉力為多大?

分析 (1)當上面一根繩的拉力達到最大拉力時,AB的加速度最大,對整體,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最大加速度;
(2)對B,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B對繩子的拉力.

解答 解:(1)當上面一根繩的拉力達到最大拉力時,AB的加速度最大,對整體,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加速度最大為:
a=$\frac{{F}_{m}}{{m}_{A}+{m}_{B}}=\frac{24}{5+1}=4m/{s}^{2}$,
(2)對B,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F-mBg=mBa
解得:F=14N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可知,此時B對繩子的拉力為14N.
答:(1)物體A、B往上運動的加速度最大為4m/s2;
(2)此時B對繩子的拉力為14N.

點評 正確的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能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和作用力,關(guān)鍵是正確使用整體法和隔離處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關(guān)于電場力與洛倫茲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荷只要處在電場中,就會受到電場力的作用
B.電荷只要處在磁場中,就會受到磁場力的作用
C.洛倫茲力的方向在磁感線上
D.運動的電荷在磁場中一定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已知元電荷的電量為e=1.6×10-19C,則不帶電的梳子與干燥的頭發(fā)摩擦后帶10-8C的負電荷,這些電荷的電子數(shù)目約為(  )
A.6×109B.6×1010C.6×1011D.6×10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下列各圖中,已標出電流I和磁感應(yīng)強度B的方向,其中不符合安培定則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所示,一半徑為R的圓形區(qū)域內(nèi)有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勻強磁場的磁感應(yīng)強度為B,一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負電粒子從圖中P點以v0的速度垂直磁場方向射入,經(jīng)過△t時間恰好從Q點射出磁場,圖中PQ為圓形區(qū)域的直徑;現(xiàn)將該帶電粒子的速度變?yōu)?\frac{{v}_{0}}{4}$(其他條件不變),仍從P點沿原方向射入磁場,不計重力,則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時間變?yōu)椋ā 。?table class="qanwser">A.$\frac{1}{4}$△tB.$\frac{1}{3}$△tC.3△tD.4△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質(zhì)點,在第5s末的速度為10m/s,則( 。
A.前10s內(nèi)位移一定是100mB.前10s內(nèi)位移不一定是100m
C.加速度一定是2m/s2D.加速度一定是4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在通電螺線管內(nèi)部有一點A,通過A點的磁感線方向一定是( 。
A.從螺線管的N極指向S極
B.放在該點的小磁針北極受力的方向
C.放在該點的小磁針的南極受力的方向
D.由于A點在螺線管的內(nèi)部,所以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兩根相同的勻質(zhì)棒AB和BC,質(zhì)量均為m,B點用光滑鉸鏈連接,A端被光滑鉸鏈到一個固定點,棒限于在豎直平面內(nèi),A、C原在同一水平線上,∠ABC=90°
求:剛釋放時兩棒的初角加速度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所示,兩根相距L平行放置的光滑導電軌道,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軌道處于磁感應(yīng)強度為B、方向垂直軌道向上的勻強磁場中,一根質(zhì)量為m、電阻為r的通電金屬桿ab位于導軌上.若金屬桿ab恰好在導軌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關(guān)于通過金屬桿ab的電流的方向和大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方向由b到a,大小$I=\frac{mgsinθ}{BL}$B.方向由b到a,大小$I=\frac{mg}{BL}$
C.方向由a到b,大小$I=\frac{mgtanθ}{BL}$D.方向由a到b,大小$I=\frac{mgcosθ}{B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