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在點電荷Q所形成的電場中某點,放一電荷q受到的電場力為F,則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該點的電場強度為E=$\frac{F}{q}$
B.該點的電場強度為E=$\frac{F}{Q}$
C.撤去電荷q后,該點的電場強度變?yōu)榱?/td>
D.在該點放一個2q的電荷時,該點的電場強度為2E

分析 電場強度取決于電場本身,與有無試探電荷無關;場強公式E=$\frac{F}{q}$采用比值法下的定義.

解答 解:AB、據(jù)場強公式得該點的場強為:E=$\frac{F}{q}$,注意q為試探電荷,不是場源電荷,故A正確,B錯誤;
CD、電場強度取決于電場本身,與有無試探電荷,及試探電荷的電量多少均無關;故CD錯誤.
故選:A.

點評 明確電場強度取決于電場本身,與有無試探電荷無關;場強公式E=$\frac{F}{q}$采用比值法下的定義是解題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甲所示,粗糙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一質(zhì)量為0.3kg的小物塊,在一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推力F作用下由靜止從A開始向上運動,作用一段時間后撤去推力F,小物塊能達到的最高位置為C點,小物塊從A到C的v-t圖象如圖乙所示.g取10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物塊到C點后將沿斜面下滑
B.小物塊在斜面上上滑的距離為1.35m
C.小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frac{\sqrt{3}}{2}$
D.推力F的大小為4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某一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如圖中AB(曲線)所示,關于導體的電阻和消耗的熱功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B點的電阻為12Ω,功率為7.5WB.B點的電阻為4Ω,功率為9W
C.導體的電阻因溫度的影響改變了1ΩD.從A到B功率變化了3.75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4.(1)在“利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
甲同學測得單擺擺角小于5°,完成n次全振動的時間為t,用毫米刻度尺測得擺線長為L,用游標卡尺測得擺球直徑為d,則重力加速度g=$\frac{4{π}^{2}(L+\fracawxgym1{2}){n}^{2}}{{t}^{2}}$;實驗中測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總是偏大,其原因可能是D
A.實驗室處在高山上,距離海平面太高
B.單擺所用的擺球質(zhì)量太大
C.以擺線長作為擺長來計算
D.把(n-1)次全振動的時間t誤作為n次全振動的時間
(2)乙同學測出多組單擺的擺長l和振動周期T,作出T2-l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9.87m/s2(取π2=9.8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關于兩個加速度的物理公式:a=$\frac{△v}{△t}$和a=$\frac{F}{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前者是加速度的比值定義式B.后者是加速度的比值定義式
C.前者反映了加速度的力學特點D.后者反映了加速度的運動學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一木箱裝貨物后質(zhì)量為50kg,木箱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某人以200N的水平力推木箱,g取10m/s2,求:
(1)木箱的加速度;
(2)第2s末木箱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目前,在居室裝修中經(jīng)常用到花崗巖、大理石等裝飾材料,這些巖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關放射性知識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β射線與γ射線一樣是電磁波,但穿透本領遠比γ射線弱
B.放射性元素發(fā)生β衰變時所釋放的電子是原子核內(nèi)的中子轉(zhuǎn)化為質(zhì)子時產(chǎn)生的
C.氡的半衰期為3.8天,4個氡原子核經(jīng)過7.6天后就一定只剩下1個氡原子核
D.某放射性原子核經(jīng)過2次α衰變和一次β衰變,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減少4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三根長直導線垂直于紙面放置,通以大小相同方向如圖的電流,ac⊥bd,且ab=ac=ad,則a點處磁場方向為( 。
A.垂直于紙面向外B.垂直于紙面向里C.沿紙面由a向dD.沿紙面由a向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跳遠運動員起跳之前以盡可能大的速度起跑,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慣性
B.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方向就是速度變化的方向
C.加速度-3m/s2比1m/s2
D.只要作用在物體上的某個力增大了,物體的加速度就一定會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