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8.下列敘述中,符合物理學史實的是( 。
A.牛頓應用“理想斜面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觀點
B.伽利略應用“斜面實驗”研究了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C.牛頓曾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所指的巨人是伽利略、笛卡爾等人
D.卡文迪許首先通過實驗測出萬有引力常量

分析 根據物理學史和常識解答,記住著名物理學家的主要貢獻即可

解答 解:A、伽利略應用理想斜面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故A錯誤;
B、伽利略應用“斜面實驗”研究了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故B正確;
C、牛頓曾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所指的巨人是伽利略、笛卡爾等人,故C正確;
D、卡文迪許首先通過實驗測出萬有引力量,故D正確;
故選:BCD

點評 本題考查物理學史,是常識性問題,對于物理學上重大發(fā)現、發(fā)明、著名理論要加強記憶,這也是考試內容之一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2009年國慶群眾游行隊伍中的國徽彩車,不僅氣勢磅礴而且還是一輛電動車,充一次電可以行100千米左右.假設這輛電動彩車總質量為6.75×103kg,當它勻速通過天安門前500m的檢閱區(qū)域時用時250s,驅動電機的輸入電流I=10A,電壓為300V,電動彩車行駛時所受阻力為車重的0.02倍.g取10m/s2,不計摩擦,只考慮驅動電機的內阻發(fā)熱損耗能量,求:
(1)電動彩車通過天安門前時牽引汽車前進的機械功率;
(2)驅動電機的內阻和機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宇航員在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空間站中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宇航員的重力完全消失B.宇航員仍受重力
C.宇航員所受重力等于所需向心力D.宇航員受力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如圖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小球A、B用兩根等長的輕繩懸掛在O點,兩球質量均為m,兩球之間夾著一根勁度系數為k的輕彈簧,兩球靜止不動時,彈簧處于水平方向,此時兩根輕繩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均為θ,該彈簧的長度被壓縮了( 。
A.$\frac{2mgtanθ}{k}$B.$\frac{mgtanθ}{k}$C.$\frac{mg}{ktanθ}$D.$\frac{2mg}{kta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一石塊從樓房陽臺邊緣向下做自由落體運動到達地面,把它在空中運動的時間分為相等的兩段,如果它在第一段時間內的位移是1.2m,那么它在第二段時間內的位移是(不計空氣阻力)( 。
A.1.2mB.3.6mC.6.0mD.10.8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2011年5月8日,國際田聯瓜德魯普大獎賽中,古巴名將羅伯斯以13秒35在雨中奪得男子110米欄今年室外賽首冠.羅伯斯之所以能夠取得最佳成績,取決于他在110米中的( 。
A.某時刻的瞬時速度大B.撞線時的瞬時速度大
C.平均速度大D.起跑時的加速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
(1)某個同學測得擺球直徑為d,接著測量了擺線的長度為l0,實驗時用拉力傳感器測得擺線的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則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g=$\frac{{π}^{2}({l}_{0}+\frack0i02qa{2})}{4{t}^{2}}$(用題目中的物理量表示).
(2)某小組改變擺線長度l0,測量了多組數據.在進行數據處理時,甲同學把擺線長l0作為擺長,直接利用公式求出各組重力加速度值再求出平均值;乙同學作出T2-l0圖象后求出斜率,然后算出重力加速度.兩同學處理數據的方法對結果的影響是:甲偏小,乙無影響(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研究物體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應保持物體的( 。┎蛔儯
A.合力B.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研究物體的運動,首先必須選定參考系
B.敦煌曲子詞中有這樣的詩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來迎”所選的參考系是岸
C.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時,選取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所得出的關于物體運動的結論是相同的
D.選取不同的參考系,所得出的關于物體運動的結論可能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