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1657  431665  431671  431675  431681  431683  431687  431693  431695  431701  431707  431711  431713  431717  431723  431725  431731  431735  431737  431741  431743  431747  431749  431751  431752  431753  431755  431756  431757  431759  431761  431765  431767  431771  431773  431777  431783  431785  431791  431795  431797  431801  431807  431813  431815  431821  431825  431827  431833  431837  431843  431851  447348 

13.這三段文字都是描寫寶玉的。①是    描寫,用的是    的手法;②是    描寫,用的是   的筆調(diào),突出寶玉的不是     ;③是模擬      的口吻寫的,突出寶玉的    性格,這是寶玉的    特點,用的是           的手法。

試題詳情

10.寶玉、黛玉相見時,作者對黛玉的服飾只字未提,原因是(  )

A.為了行文簡潔,突出人物形象特點。

B.黛玉服飾平常,沒有什么特別。

C.在寶玉眼中,服飾是不屑之物,所以視而不見。

D.寶玉是個懵懂頑童,不注意服飾細(xì)節(jié)

試題詳情

9.下列句子描寫林黛玉的一組是(  )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曉之花②天然一段風(fēng)騷,全在眉梢

③彩繡輝煌,恍若神仙仙子④閑靜時如妓花照水,行動處若弱柳扶風(fēng)

⑤面若挑瓣,目若秋波⑥舉止言談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風(fēng)流態(tài)度

⑦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⑧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A.①③⑦     B.②④⑥      C.④⑥⑧     D.⑤⑥⑧

試題詳情

8.下段文字中畫線句子中應(yīng)重讀的詞語依次是(  )

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xì)細(xì)打諒了一田,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 “①天下真有這樣標(biāo)致的人物②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③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④竟是個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A.①這樣②才算③外④嫡   B①真②今兒③外④嫡

C.①這樣②今兒③竟不④竟是D①真②才算③竟不④竟是

試題詳情

7.黛玉初見寶玉,“便吃一大驚,心下想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由上述文字判斷下面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

A.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一方面是來自第一回神瑛待者和絳珠仙草的故事,給兩人的關(guān)系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B.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初會時的心靈感應(yīng),表現(xiàn)兩人在感情上的默契,為后來兩人的愛情張本。

C.這樣寫,反映了初戀者可能產(chǎn)生的幻覺。

D.一驚一笑,一存于中一發(fā)于外,表現(xiàn)了他們不同的地位、性格而產(chǎn)生的不同心理。

試題詳情

6.與“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fēng)流態(tài)度”中的“風(fēng)流”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C.此人舉止言談有名士風(fēng)流!        

D.秋深百花落,風(fēng)流傲在菊。

試題詳情

5.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

A.   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B.   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女,…

C.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

D.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挑瓣,目若秋波。

試題詳情

4.下面是幾段人物的肖像描寫,對描寫對象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妓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fēng)。

②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③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

④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A.惜春 迎春 探春 黛玉             B.黛玉 惜春 寶玉 探春

C.迎春 仙女 探春 惜春             D.黛玉 迎春 寶玉 探春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