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課外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錯誤的是( )
選項 | A | B | C | D |
課 外 實 驗 | ||||
實驗 結(jié)論 | 說明蠟燭 含有炭黑 | 說明有些花的色素 可做酸堿指示劑 | 說明小蘇打和酸 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 說明組成蛋殼的物質(zhì) 里含有碳酸根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9分)我國制堿工業(yè)的先驅(qū)侯德榜將制堿與制氨結(jié)合起來的聯(lián)合制堿法,為純堿和氮肥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生產(chǎn)工藝流程示意圖如下:
【資料】四種鹽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表
| 10℃ | 20℃ | 30℃ | 40℃ | 50℃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NH4HCO3 | 15.8 | 21.0 | 27.0 | —— | —— |
NaHCO3 | 8.1 | 9.6 | 11.1 | 12.7 | —— |
NH4Cl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一包白色粉末A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種混合而成。為探究其組成,進行以下實驗:
分析實驗過程,回答:
①白色粉末A中一定有(8),一定沒有(9);可能含有的物質(zhì)是(10) 生成無色氣體E的化學方程式是(11)。
② 對可能含有的物質(zhì),通過如下實驗進一步確認: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jié)論 |
取未知成分溶液D少許,加入(12)溶液, | (13) | (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鑒別下列物質(zhì)所使用的方法或試劑,正確的是( )
A.氧化銅和木炭:看顏色 | B.鋁與鋁合金:比較硬度 |
C.硬水與軟水:加明礬 | D.: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利用塑料瓶(質(zhì)軟)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CO2和NaOH確實發(fā)生了反應.請你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及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能說明二者確實發(fā)生反應的現(xiàn)象,并用化學方程式解釋產(chǎn)生該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
(2)某同學對上述實驗設計產(chǎn)生了質(zhì)疑.請簡述他質(zhì)疑的依據(jù),并在原有實驗基礎上,設計實驗證明CO2和NaOH肯定發(fā)生了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設計能達到目的是( )
選項 | A | B | C | D |
實驗設計 | ||||
實驗目的 | 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 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 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與溫度達到著火點 | 證明鐵生銹是水和氧氣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圖裝置可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對該實驗認識不正確的是
A.銅絲的量不足會影響實驗結(jié)論 |
B.裝置不漏氣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C.加熱完后應立即觀察體積變化,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
D.實驗中反復推拉針管可使反應物充分接觸,使氧氣完全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碳是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質(zhì)是中學化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1)“低碳生活”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為了減少 (填化學式)的排放量。
(2)如圖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填標號)。
A.碳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
B.碳原子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為6 |
C.碳元素的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為 |
D.碳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12.0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化學實驗能夠成功的是
A.小明用木炭代替紅磷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
B.小穎用鋅、鐵、銅和稀鹽酸確定鋅、鐵、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 |
C.小聰在20℃配制36%的氯化鈉溶液(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 |
D.小青將過量的木炭粉和少量氧化銅粉的混合物置于蒸發(fā)皿里加強熱,得到純凈的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