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64737  164745  164751  164755  164761  164763  164767  164773  164775  164781  164787  164791  164793  164797  164803  164805  164811  164815  164817  164821  164823  164827  164829  164831  164832  164833  164835  164836  164837  164839  164841  164845  164847  164851  164853  164857  164863  164865  164871  164875  164877  164881  164887  164893  164895  164901  164905  164907  164913  164917  164923  164931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已知反應前后分子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此反應為置換反應
B.A是有機物,B、C、D是無機物
C.點燃前,要先檢驗A的純度,防止爆炸
D.化學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由兩種元素組成的物質(zhì)一定是化合物
B.中和反應一定生成鹽和水
C.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純堿、燒堿都屬于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合理的是( 。
A.用酒精溫度計測得某溶液溫度為25.68°C
B.用10mL量筒量取98%稀H2SO4溶液3.68mL
C.用“pH計”測得某血漿的pH=7.40
D.用托盤天平稱取5.85g粗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下列有關物質(zhì)的檢驗方法和結(jié)論都合理的是(  )
A.加入稀鹽酸,有無色氣體產(chǎn)生的物質(zhì)中一定含有碳酸鹽
B.用燃著的木條伸入某氣體中,火焰熄滅,則該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
C.經(jīng)點燃,產(chǎn)生藍色火焰的氣體一定是一氧化碳
D.某溶液中加入稀鹽酸無任何明顯現(xiàn)象,再加入氧化鋇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則原來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酸、堿中都一定含有氧元素
B.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
C.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前的金屬能與鹽酸反應
D.某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可證明該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取10.9g純堿樣品(含少量氯化鈉雜質(zhì))完全溶于108.8g水中,再向其中逐滴加入100g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20.8%的氯化鋇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所得溶液為不飽和溶液,請計算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
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大量白霧B.硫在氧氣中燃燒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
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D.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藍紫色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
B.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集氣瓶中應先放少量水或細沙
C.配制稀硫酸時,可向盛濃硫酸的燒杯中慢慢倒入蒸餾水
D.用金屬和酸制氫氣時,可采用與制二氧化碳相同的發(fā)生裝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實驗一和實驗二都會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實驗一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實驗二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生石灰和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使石灰水的溫度上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有Ca(OH)2固體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實驗過程與圖象相符的是( 。
A.一定溫度下,向飽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固體
B.向等量的鎂、鋅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向稀鹽酸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D.向鹽酸和氯化鎂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