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進行探究活動時,用過的“鼠婦”屬于以下哪個動物類群(  )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動物分類的知識,可結合不同類群的生物的主要特征來分析,據(jù)此答題.
解答:解:鼠婦的身體有許多體節(jié)構成,并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護和支持,以及減少體內(nèi)水分的散失的作用,觸角和足也分節(jié),因此屬于節(jié)肢動物.
故選:C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請?zhí)羁栈卮稹梆z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活動的有關問題:
(1)實驗步驟:
①首先我們對實驗材料進行了如下的三種處理:
A、將饅頭碎屑與2ml唾液放入1號試管中并充分攪拌;
B、將饅頭碎屑與2ml
清水
清水
放入2號試管中并充分攪拌;
C、將饅頭塊與2ml唾液放入3號試管中不攪拌.
②然后將處理后的3支試管都同時放入
37
37
℃左右的溫水中,5~10分鐘后同時取出;
(2)實驗現(xiàn)象:
分別往三支試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并搖勻,這時可以看到:
1
1
號試管中的物質(zhì)遇碘后不變藍;而
2
2
號試管中的物質(zhì)遇碘后,藍色最深.
(3)實驗結論:
①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
唾液
唾液
的分泌以及
的攪拌和
牙齒
牙齒
的咀嚼都有關;
②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
酶(消化酶)
酶(消化酶)
,淀粉的消化從
口腔
口腔
內(nèi)開始的.
(4)以“唾液”為變量時,應選擇哪兩支試管作為對照實驗?
1和2
1和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當動物和它所發(fā)現(xiàn)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物時,它可能會經(jīng)過若干次“嘗試與錯誤”,學會繞道取食.某學習小組以下表中的動物為研究對象,在這些動物和食物之間設置相同障礙,實驗前讓動物饑餓12小時,實驗時進行觀察和記錄.得到如下結果.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將一份食物放在動物面前,動物會直奔食物而去,這種直接取食的行為是
先天性
先天性
行為,繞道取食是
學習
學習
行為.
    組別 動物名稱 “嘗試與錯誤”的平均次數(shù)
    A組 小雞 24次
    B組 小鴨 26次
    C組 烏龜 65次
    D組 小狗 5次(2)本實驗提出的問題:
    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有差別嗎
    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有差別嗎

    (3)通過以上實驗結果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低等,學習能力越弱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低等,學習能力越弱

    (4)這項探究活動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啟發(fā)?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最強,我們要好好學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最強,我們要好好學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09-2010學年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七年級(下)期末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請?zhí)羁栈卮稹梆z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活動的有關問題:
    (1)實驗步驟:
    ①首先我們對實驗材料進行了如下的三種處理:
    A、將饅頭碎屑與2ml唾液放入1號試管中并充分攪拌;
    B、將饅頭碎屑與2ml______放入2號試管中并充分攪拌;
    C、將饅頭塊與2ml唾液放入3號試管中不攪拌.
    ②然后將處理后的3支試管都同時放入______℃左右的溫水中,5~10分鐘后同時取出;
    (2)實驗現(xiàn)象:
    分別往三支試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并搖勻,這時可以看到:______號試管中的物質(zhì)遇碘后不變藍;而______號試管中的物質(zhì)遇碘后,藍色最深.
    (3)實驗結論:
    ①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______的分泌以及______的攪拌和______的咀嚼都有關;
    ②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______,淀粉的消化從______內(nèi)開始的.
    (4)以“唾液”為變量時,應選擇哪兩支試管作為對照實驗?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1-2012學年人教版八年級(上)月考生物試卷(一)(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我們在進行探究活動時,用過的“鼠婦”屬于以下哪個動物類群( )
    A.環(huán)節(jié)動物
    B.腔腸動物
    C.節(jié)肢動物
    D.軟體動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thead id="krnyg"></thead>

              <i id="krnyg"><abbr id="krnyg"></abb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