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點P、Q分別是兩條線段a和b上任意一點,線段PQ長度的最小值叫做線段a與線段b的“理想距離”.已知O(0,0),A(
3
,1),B(m,n),C(m,n+2)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四點.

(1)根據(jù)上述概念,完成下面的問題(直接寫答案)
①當m=2
3
,n=1時,如圖1,線段BC與線段OA的理想距離是
 

②當m=2
3
,n=2時,如圖2,線段BC與線段OA的理想距離為
 

③當m=2
3
,若線段BC與線段OA的理想距離為
3
,則n的取值范圍是
 

(2)如圖3,若點B落在圓心為A,半徑為1的圓上,當n≥1時,線段BC與線段OA的理想距離記為d,則d的最小值為
 
(說明理由)
(3)當m的值變化時,動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始終為1,線段BC的中點為G,求點G隨線段BC運動所走過的路徑長是多少?
考點:圓的綜合題
專題:
分析:(1)根據(jù)題意畫出線段BC圖象易知.
(2)由n≥1即B點在過A平行于x軸直線的上方,又B落在圓心為A,半徑為1的圓上,此時B只能沿上半圓運動,設從平行線與圓A的交點向右運動,則過程中d開始由小變大,恰為B點到線段OA的距離,當運動至過A的OA垂線與圓交點時,d恰為圓A半徑1,繼續(xù)向右運動,d始終為圓A半徑1,則討論最小情形即可.
(3)動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始終為1,根據(jù)前兩問,BC線段的運動軌跡易知.討論其上G點的運動軌跡長度,可以轉化為B點的運動軌跡,畫出圖象,利用平移圖象等性質(zhì)將圖中非直線軌跡平移拼湊,易得規(guī)則圖象,則路徑長可求.
解答:解:(1)①
3

分析如下:

如圖1,理想距離為線段AB,由AB∥x軸,故AB=2
3
-
3
=
3


②2.
分析如下:

如圖2作輔助線,AB記為理想距離.此時,AD=
3
,BD=1,所以由勾股定理,AB=2.

③-1≤n≤1.
分析如下:

如圖3,若理想距離為
3
,則以點A為圓心,
3
為半徑畫圓,⊙A內(nèi)部不能包含線段BC的點,由B點橫坐標為2
3
,所以BC線段只能為從B為(2
3
,1)的線段向下平移至C為(2
3
,1)線段過程中所有的線段,如此n的范圍-1≤n≤1.

(2)
1
2

理由如下:

如圖4,過點A作x軸的平行線,交⊙A于B,過點B作BD⊥OA于D.
由n≥1,且B點在圓上,則運動過程中,此時BC到OA的理想距離最小,即為BD.
過點A作AE⊥x軸于E,
在Rt△AOE中,
∵A(
3
,1),
∴OE=
3
,AE=1,
∴OA=2=2AE,
∴∠AOE=30°.
∵AB∥OE,
∴∠BAD=∠AOE=30°,
在Rt△ABD中,
∵AB=1,
∴BD=
1
2
AB=
1
2


(3)如圖所示:

依題意,如圖5,過A作OA的垂線交⊙A于B1、E,過點A作x軸的平行線交⊙A的右半弧與B2,以O為圓心,作同⊙A同半徑的圓,交x軸于B7,過O作OA的垂線交⊙O于B8、F,以B2、E、F、B7分別向下2個單位長度,記為B3、B4、B5、B6
則若動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始終為1,線段BC的點B的運動軌跡應為:
從B1沿劣弧
B1B2
運動至B2;再垂直x軸向下沿B2B3運動2個單位到B3;
再由B3運動到B4,此時因為C點恰從B2沿劣弧
B2E
運動到E,所以B3運動到B4的軌跡路程=
B2E

再由B4運動到B5,此時因為C點恰從E沿線段EF運動到F,所以B4運動到B5的軌跡路程=EF;
再由B5運動到B6,此時因為C點恰從F沿劣弧
FB7
運動到B7,所以B5運動到B6的軌跡路程=
FB7
;
再垂直x軸向上沿B6B7,運動2個單位到B7;從B7沿劣弧
B7B8
運動至B8;最后沿線段B8B1回到B1
∵C在B上方2個單位長度,G為線段BC的中點,
∴G在B上方1個單位長度,
∴B點的運動軌跡向上平移1個單位長度得G點的運動軌跡,
∴G隨線段BC運動所走過的路徑長=B點運動所走過的路徑長=
B1B2
+B2B3+
B2E
+EF+
FB7
+B6B7+
B7B8
+B8B1
∵⊙A的半徑=⊙O的半徑=
3
,
∴C⊙A=C⊙O=2•π•1=2π,
B1B2
+
B2E
=
1
2
•C⊙A=π,
FB7
+
B7B8
=
1
2
C⊙O
=π.
∵B8B1=EF=OA=2,B2B3=2,B6B7=2,
B1B2
+B2B3+
B2E
+EF+
FB7
+B6B7+
B7B8
+B8B1=B2B3+EF+B3+B1B2^+
B2E
+B6B7+B8B1+
FB7
+
B7B8
=2+2+π+2+2+π=8+2π,
∴G隨線段BC運動所走過的路徑長為8+2π.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題中通過介紹“理想距離”來引出學生對動態(tài)圖象理想距離的識別,這是新課標要求我們掌握的技能.在深度理解理想距離定義、特點后難度并不高,并且再討論運動路徑的時候需要學生動手作圖理解運動過程,是一道非常值得學生鍛煉的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x-y=7,xy=2,則x2+y2的值為( 。
A、53B、45C、47D、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菱形ABCD,AB=AC,E、F分別是BC、AD的中點,連接AE、CF.
(1)填空:∠B=
 
度;
(2)求證:四邊形AECF是矩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A,B兩地相距1100米,甲從A地出發(fā),乙從B地出發(fā),相向而行,甲比乙先出發(fā)2分鐘,乙出發(fā)7分鐘后與甲相遇.設甲、乙兩人相距y米,甲行進的時間為t分鐘,y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如圖所示.請你結合圖象探究:
(1)甲的行進速度為每分鐘
 
米,m=
 
分鐘;
(2)求直線PQ對應的函數(shù)表達式;
(3)求乙的行進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a+b-2ab)(a+b-2)+(1-ab)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大隴初級中學課外活動小組準備圍建一個矩形生物苗圃園,其中一邊靠墻,另外三邊用長為30米的籬笆圍成.如圖已知墻長為18米,設這個苗圃園垂直于墻的一邊的長為x米.
(1)若平行于墻的一邊長為y米,直接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及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2)垂直于墻的一邊的長為多少米時,這個苗圃園的面積最大?并求出這個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如圖,△ABF,△ACD,△BCE都是等邊三角形,求證:四邊形ADEF是平行四邊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閱讀材料:
已知,如圖(1),在面積為S的△ABC中,BC=a,AC=b,AB=c,內(nèi)切圓O的半徑為r.連接OA、OB、OC,△ABC被劃分為三個小三角形.
∵S=S△OBC+S△OAC+S△OAB=
1
2
BC•r+
1
2
AC•r+
1
2
AB•r=
1
2
(a+b+c)r.
∴r=
2S
a+b+c

(1)類比推理:若面積為S的四邊形ABCD存在內(nèi)切圓(與各邊都相切的圓),如圖(2),各邊長分別為AB=a,BC=b,CD=c,AD=d,求四邊形的內(nèi)切圓半徑r;
(2)理解應用:如圖(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B=21,CD=11,AD=13,⊙O1與⊙O2分別為△ABD與△BCD的內(nèi)切圓,設它們的半徑分別為r1和r2,求
r1
r2
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不等式3x-9<0的最大整數(shù)解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