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明利用舊干電池、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10Ω 1A)、開關(guān)、導線測未知電阻Rx(約5Ω)的阻值.實驗時的電路如圖甲所示.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實物電路連接完整.

(2)正確連接電路后,閉合開關(guān)前,滑片P應置于滑動變阻器的最右(填“左”或“右”)端.
(3)測量時,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2.4V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根據(jù)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Rx=5.2Ω(j結(jié)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4)小強做同樣的實驗,卻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數(shù)據(jù),其原因是電壓表測的是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小強稍加思索,通過表中數(shù)據(jù)同樣可以得到待測電阻的阻值Rx=5Ω,所用電路的電源電壓為2.9V.
  實驗次數(shù)     1      2      3
    U/V    0.4    0.9    1.40
    I/A    0.50    0.40    0.30
拓展:小華在沒有電流表的情況下,利用電壓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電阻R0,測量未知電阻Rx的阻值,他設計了如下幾種方案(如圖丙所示).其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B(填圖下面的序號).

分析 (1)測電阻實驗中,應將電壓表并聯(lián)在電阻兩端,滑動變阻器與未知電阻串聯(lián),注意滑動變阻器要一上一下接入電路;
(2)為保護電路,在閉合開關(guān)前,應將滑片移至最大阻值處;
(3)根據(jù)圖乙確定電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讀出電流值,根據(jù)I=$\frac{U}{R}$計算出Rx電阻;
(4)由U=IR,未知電阻約5Ω,電流越小,未知電阻兩端電壓也應隨之變小,由此判斷原因是電壓表測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
(5)根據(jù)電源電壓不變,由U1+U=U2+U′結(jié)合表格數(shù)據(jù),計算未知電阻Rx的大小.
測量電阻的原理為R=$\frac{U}{I}$,已知電壓表測量的電壓,并利用已知阻值的R0和開關(guān)的控制,推導出通過RX中的電流是分析的關(guān)鍵.

解答 解:(1)測電阻的實驗中應將滑動變阻器與未知電阻串聯(lián),滑動變阻器一上一下接入電路,電壓表并聯(lián)在電阻兩端,由于電源是兩節(jié)干電池,則電源電壓為3V,所以電壓表的量程選3V,如圖所示:

(2)為保護電路,在閉合開關(guān)前,應將滑片移至最大阻值處,由圖應置于右端;
(3)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2.4V時,如圖乙所示電流表使用0-0.6A量程,分度值為0.02A,示數(shù)為0.46A,
由I=$\frac{U}{R}$,所以Rx=$\frac{U}{I}$=$\frac{2.4V}{0.46A}$=5.2Ω;
(4)由U=IR,未知電阻約5Ω,電流越小,電阻兩端電壓也應隨著變小,但表中電流變小,電壓卻變大,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電壓表測的應該是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了,即電壓表并聯(lián)在滑動變阻器的兩端.
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U=U+U1,U=U′+U2,
根據(jù)電源電壓不變和歐姆定律得:U+I1Rx=U′+I2Rx
即:0.4V+0.5A×Rx=0.9V+0.4A×Rx,
解得:Rx=5Ω,則電源電壓U=0.4V+0.5A×5Ω=2.9V.
拓展:
A、當開關(guān)閉合時,R0短路,電壓表測電源電壓,設此時示數(shù)為U1,當開關(guān)斷開時,R0與RX串聯(lián),電壓表測RX的電壓,設此時示數(shù)為U2,則此時R0兩端的電壓為U1-U2
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電流處處相等可列出等式:$\frac{{U}_{1}-{U}_{2}}{{R}_{0}}$=$\frac{{U}_{2}}{{R}_{x}}$,推導得出RX=$\frac{{U}_{2}}{{U}_{1}-{U}_{2}}$R0,故此電路可以測出RX阻值.
B、當開關(guān)閉合時,RX被短路,電壓表測電源電壓,當開關(guān)斷開時,RX與R0串聯(lián),電壓表仍測電源電壓,無法推導出通過RX的電流,故此電路不能測出RX阻值.
C、當開關(guān)擲到1檔時,只有RX接入電路,電壓表示數(shù)等于電源電壓,設此時示數(shù)為U1,當開關(guān)擲到2檔時,RX與R0串聯(lián),電壓表測RX的電壓,設此時示數(shù)為U2,則此時R0兩端電壓為U1-U2
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電流處處相等可列出等式:$\frac{{U}_{2}}{{R}_{x}}$=$\frac{{U}_{1}-{U}_{2}}{{R}_{0}}$,推導得出RX=$\frac{{U}_{2}}{{U}_{1}-{U}_{2}}$R0,故此電路可以測出RX阻值.
D、當開關(guān)擲到1檔時,只有R0接入電路,電壓表示數(shù)等于電源電壓,設此時示數(shù)為U1,當開關(guān)擲到2檔時,RX與R0串聯(lián),電壓表測R0的電壓,設此時示數(shù)為U2,則此時RX兩端電壓為U1-U2
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電流處處相等可列出等式:$\frac{{U}_{2}}{{R}_{0}}$=$\frac{{U}_{1}-{U}_{2}}{{R}_{x}}$,推導得出RX=$\frac{{U}_{1}-{U}_{2}}{{U}_{2}}$R0,故此電路可以測出RX阻值.
故答案為:(1)圖見上;(2)右;(3)5.2;(4)電壓表測的是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5;2.9;B.

點評 本題以測電阻實驗考查了電路的連接、故障分析和電阻的計算,本題中關(guān)鍵是根據(jù)總電壓不變來求得Rx的電阻值.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觀看了電視播放的飛機在空中水平飛行投彈攻擊地面目標的軍事演習后,軍事迷小兵對炮彈離開飛機后影響其水平飛行距離大小的因素產(chǎn)生了兩個猜想:
①飛機水平飛行的速度越大,炮彈離開飛機后飛行的水平距離越遠;
②炮彈離開飛機后飛行的水平距離跟飛機飛行高度有關(guān).
為了驗證猜想,小兵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讓小球從光滑斜槽上的A點自由滑下,經(jīng)C點后沿水平方向運動離開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1點.
(2)保持斜槽的高度不變,讓小球從斜槽上B點自由滑下,經(jīng)C點離開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2點.此時小球經(jīng)過C點的速度大于(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一步中小球經(jīng)過C點的速度,由此可證明猜想①是正確(選填“正確”或“錯誤”)的.
(3)為了驗證猜想②,應控制小球離開C點時速度的大小不變.小兵增加h的高度,仍讓小球從A點自由滑下,此時小球落在地面上的P3點,比較OP3和OP1(選填“OP1”或“OP2”)可得結(jié)論:飛機飛行的高度越高,炮彈離開飛機后飛行的水平距離越大(選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所示,是用輕繩吊起的一塊教學用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在圖中畫出其重力的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在探究電流跟電壓和電阻的關(guān)系時,采用“保持電阻不變,研究電流和電壓關(guān)系”的研究方法.以下探究沒有運用該方法的是( 。
A.探究燃燒的條件
B.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
C.探究催化劑對應反應速率的影響
D.探究動能的大小跟質(zhì)量和速度的關(guā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將焦距為20cm的透鏡甲放在距發(fā)光體30cm處,移動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實像.接下來她改用焦距為10cm的透鏡乙繼續(xù)實驗,不改變發(fā)光體和凸透鏡的位置,光屏應該向靠近(選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小芳將近視眼鏡片放在發(fā)光體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的像又變模糊了,她將光屏遠離透鏡,又在光屏上得到了發(fā)光體清晰的像,這說明近視眼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圖表示甲、乙兩個作直線運動的物體相對于同一個坐標原點的位移時間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乙都作勻變速直線運動B.甲、乙運動的出發(fā)點相距s1
C.乙比甲早出發(fā)t1時間D.乙運動的速率大于甲運動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跳遠運動的幾個階段如圖所示,則( 。
A.助跑是為了讓運動員獲得較大的慣性
B.起跳時用力蹬地是為了改變運動方向
C.到達最高點時,動能全部轉(zhuǎn)化為了勢能
D.從助跑到落地,整個過程中重力都做了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一個定值電阻(忽略溫度對它的影響)當它兩端的電壓為4V時,通過的電流為0.4A,則其電功率為1.6W,若把電壓增加到10V時,電阻為10Ω,通電10S電流做的功是10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所示,一個小球漂浮在水面上,有一半露出水面.當向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并攪動,待小球靜止后,它受到的浮力會C
A.變小       B.變大     C.不變      D.無法判斷
理由:小球仍然處于漂浮,浮力等于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