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常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得到不同的細胞器 | |
B. | 應用標志重捕法對螞蟻,老鼠等動物進行種群密度的調(diào)查 | |
C. | 薩頓運用假說一演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 | |
D. | 在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中,運用了抽樣檢測法 |
分析 1、不同細胞器的比重和沉降系數(shù)不同,因此可利用差速離心法分離多種細胞器.
2、同位素標記法:通過追蹤示蹤元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
3、假說-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jù)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摩爾根研究的伴性遺傳等.
4、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指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里尚未發(fā)現(xiàn))也相同的一種推理.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運用了類比推理法.
解答 解:A、同細胞器的比重和沉降系數(shù)不同,因此可利用差速離心法分離多種細胞器,A錯誤;
B、應用標志重捕法對老鼠等活動能力較強、體型較大的動物進行種群密度的調(diào)查,而螞蟻應選用樣方法(可用取樣器取樣),B錯誤;
C、薩頓運用類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C錯誤;
D、在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中,運用了抽樣檢測法,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生物科學研究中運用的方法,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辛集高二下第一次階段性考試生物試卷B(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玫瑰精油提取的過程是( )
A.鮮玫瑰花+水一水蒸氣蒸餾一油水混合物一分離油層一除水
B.鮮玫瑰花+水一油水混合物一水蒸氣蒸餾一分離油層一除水
C.鮮玫瑰花+水一油水混合物一除水一分離油層
D.鮮玫瑰花+水一油水混合物一水蒸氣蒸餾一除水一分離油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卵母細胞可以從屠宰場中收集,需培養(yǎng)到減I中期 | |
B. | 從供體羊中取得的上皮細胞需用胰蛋白酶進行處理 | |
C. | 用微型吸管將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和第一極體吸出 | |
D. | 代孕母羊和供體羊需經(jīng)過同期發(fā)情處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真核細胞中,核糖體合成的與有氧呼吸第二階段有關的酶,在線粒體外不具有生物活性 | |
B. | 光合作用的進行依賴于葉綠體中的色素和酶,不含葉綠體的細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 |
C. | 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緊密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細胞內(nèi)各種結構間的協(xié)調(diào)配合 | |
D. | 細胞膜基本支架的形成與核糖體的功能密不可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 |
B. |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或非同源染色體上 | |
C. | 位于同原染色體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相對性狀 | |
D. | 姐妹染色單體分開使復制而來的兩個基因隨之分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圖中虛線框內(nèi)為肽鍵,是由甲的羧基和乙的氨基脫水縮合形成 | |
B. | 該化學反應屬于合成反應,反應場所是核糖體 | |
C. | 化合物丙含1個自由氨基和1個自由羧基 | |
D. | 化合物乙的R基為-CH2CO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辛集高二下第一次階段性考試生物試卷B(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平板劃線法的操作錯誤的是( )。
A.將接種環(huán)放在火焰上灼燒
B.將已冷卻的接種環(huán)伸入菌液中沾取一環(huán)菌液
C.沾取菌液和劃線要在火焰旁進行
D.接種環(huán)劃線要將最后一區(qū)的劃線與第一區(qū)的劃線相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