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與計數的說法,錯誤的是
A.平板劃線法只能用于微生物的分離,不能用于計數
B.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菌落數目明顯小于選擇培養(yǎng)基的數目,說明選擇培養(yǎng)基已篩選出一些細菌菌落
C.如果得到了3個或3個以上菌落數目在30~300的平板,則說明稀釋操作比較成功,并能夠進行菌落的計數
D.測定土壤中細菌的總量和測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細菌的數量,選用的稀釋范圍不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a→A的過程在HIV的核糖體上完成 | |
B. | B徹底水解可產生磷酸、核糖和A、G、T、C四種堿基 | |
C. | HIV的遺傳信息儲存在大分子B中 | |
D. | a與a之間通過“-NH-COOH-”相連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石家莊市高二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酶、酶的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能產生激素的細胞一定能產生酶②蔗糖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的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生成磚紅色沉淀③在細胞內,酶都是在核糖體中合成的④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肝臟研磨液后的現象是產生的氣泡少而迅速,持續(xù)的時間短⑤酶具有專一性、高效性⑥不可用同一吸管吸取肝臟研磨液與氯化鐵溶液來驗證酶的高效性⑦酶促反應與外界條件無關
A.①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石家莊市高二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復性溫度是影響PCR特異性的較重要因素。變性后溫度快速冷卻至40~60 ℃,可使引物和模板發(fā)生結合。PCR的結果可不考慮原來解旋開的兩個DNA模板鏈的重新結合,原因是
A.引物是人工合成的
B.引物為DNA聚合酶提供了3’端
C.加入引物的量足夠多而模板鏈數量少
D.模板鏈加熱解旋已經變性不可能再次結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石家莊市高二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花藥培養(yǎng)產生花粉植株的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花粉可通過愈傷組織發(fā)育成植株
B.花粉可通過胚狀體進一步分化成植株
C.材料消毒所用的氯化汞溶液也可用次氯酸鈣溶液或飽和漂白粉溶液代替
D.產生胚狀體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中特有的途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石家莊市高二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研究學習小組以櫻桃番茄為材料進行果酒、果醋發(fā)酵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酵母菌是嗜溫菌,所以果酒發(fā)酵所需的最適溫度較高
B.先供氧進行果醋發(fā)酵,然后隔絕空氣進行果酒發(fā)酵
C.與人工接種的發(fā)酵相比,自然發(fā)酵獲得的產品品質更好
D.適當加大接種量可以提高發(fā)酵速率、抑制雜菌生長繁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河北石家莊市高二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光照強度與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的關系。下列對曲線生物學意義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光照下植物干物質積累量與b的大小成正相關
B.植物呼吸作用強度越大,m的值越大
C.光照強度大于n,葉綠體中酶的數量是CO2吸收量不再增加的限制因素之一
D.圖中可以看出細胞呼吸強度隨光照強度的增大而逐漸增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安徽六安新安 南溪 高二4月聯(lián)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2014年1月,美國政府宣布將斥資180億美元耗時25年來防止五大湖遭到“亞洲鯉魚”的入侵,回答下列問題:
(1)“亞洲鯉魚”是美國人對青魚、草魚、鯉魚、鰱魚等8種魚的統(tǒng)稱。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從中國進口這些魚類,以改善生態(tài),但隨著數量的增加,亞洲鯉魚已在五大湖水域出現,并危害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圖中曲線 符合“亞洲鯉魚”初期瘋狂增長的趨勢。這充分體現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所描述的生物有 的傾向。
(2)依據自然界“種群增長”的特點,人類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yè)時,應將種群數量控制在圖中 點,而不能過度捕撈,原因是 。
(3)若圖中曲線II可用于表示某地蟑螂種群數量變化,如果滅蟑螂時只采用毒餌誘殺的辦法,則蟑螂的數量會很快恢復到原有數量,請依據圖提出更有效地控制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