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將兩株植物放在封閉的玻璃罩內(nèi)用全素營養(yǎng)液置于適宜光照下進行培養(yǎng)(如甲圖所示),假定玻璃罩內(nèi)植物的生理狀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中相同,且空氣濕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微生物對CO2濃度影響均忽略不計.進行如下實驗:
(1)用CO2濃度測定儀測定了該玻璃罩內(nèi)CO2濃度的變化情況,繪制成如乙圖所示曲線;
(2)在適宜溫度下,研究環(huán)境因素對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結果如圖丙所示;
(3)利用甲裝置研究該植物在適宜光照下、不同溫度下分別暗處理1h,再光照1h(光照強度相同),測其有機物變化,得到數(shù)據(jù)如圖丁所示.

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根據(jù)圖乙曲線可判斷植物積累有機物是在C、G兩點之間,經(jīng)過一晝夜該裝置內(nèi)植物體內(nèi)有機物的量將會增加.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白天遮光處理,短時間內(nèi) CO2濃度仍緩慢下降,原因是有光期間積累的ATP和NADPH還可以使暗反應持續(xù)一段時間.
(2)EF段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C02濃度.EF段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丙圖來說明,其具體解釋是氣孔逐漸關閉,導致體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3)在植物的全素營養(yǎng)液中加入H${\;}_{2}^{18}$O,在鐘罩的CO2中檢測到放射性的18O,這是因為水參與了有氧呼吸第二階段過程;如在鐘罩的O2中檢測到放射性的18O,這是因為水參與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
(4)由圖丁可知,該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在所給的四個溫度中分別是29℃、29℃;30℃時,植物的光合速率通過制造的有機物可表示為:3mg/h.

分析 據(jù)圖分析:圖甲中,玻璃罩中的植物在黑暗條件下只進行呼吸作用,此時溫度會影響酶的活性,進而影響呼吸作用強度;在有光的條件在既進行呼吸作用,又進行光合作用,此時光照強度、CO2濃度均會影響光合速率.
圖乙中,AC段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說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進行呼吸作用;CG段CO2濃度逐漸降低,說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但是在中午即EF段CO2濃度下降緩慢;到下午18點后,光合作用逐漸停止;并且H點的CO2濃度低于A點,說明CO2被用于合成了有機物.
圖丙研究了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速率的影響.
圖丁中,暗處理后有機物的減少量可以表示1h的呼吸消耗;而光照后暗處理前的有機物增加量表示1h光合作用-2h呼吸作用后的積累量.

解答 解:(1)曲線中可以看出,C點和G點時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平衡,表明此時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因此在CG之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植物積累有機物.曲線中看出,H點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A點濃度,表明該二氧化碳被固定在有機物中,因此經(jīng)過一晝夜該裝置內(nèi)植物體內(nèi)有機物的量將會增加.雖然進行白天遮光處理,但是有光期間積累的ATP和[H]還可以使暗反應持續(xù)一段時間,因此短時間內(nèi)CO2濃度仍緩慢下降.
(2)圖中EF段為中午12點左右,此時由于光照過強、溫度過高導致氣孔關閉,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從而抑制光合作用.EF段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丙圖來說明,其具體解釋是氣孔逐漸關閉,導致體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3)在植物的全素營養(yǎng)液中加入H218O,在鐘罩的CO2中檢測到放射性的18O,這是因為水參與了有氧呼吸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生產(chǎn)二氧化碳和[H];如在鐘罩的O2中檢測到放射性的18O,這是因為水參與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在該階段中水在光下分解產(chǎn)生氧氣和[H].
(4)由圖丁可知,暗處理后有機物的減少量可以表示1h的呼吸消耗,該植物呼吸作用最適溫度在所給的四個溫度中29℃;光合作用強度=光照后暗處理前的有機物增加量+2h的暗處理后有機物的減少量,因此29℃時此值最高,表明該溫度為最適溫度.30℃時,植物的光合速率通過制造的有機物=光照后暗處理前的有機物增加量+2h的暗處理后有機物的減少量=1+2×1=3mg/h.
故答案為:
(1)C、G    增加     有光期間積累的ATP和NADPH還可以使暗反應持續(xù)一段時間
(2)C02濃度    氣孔逐漸關閉,導致體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3)有氧呼吸第二階段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
(4)29℃29℃3mg/h

點評 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光照、溫度、CO2濃度等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實驗結果和圖文信息轉換能力,解題關鍵是能根據(jù)玻璃罩中的二氧化碳量的變化判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的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如圖所示為治療性克隆流程,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
A.過程①和②分別采用的是細胞融合技術和動物細胞培養(yǎng)技術
B.胚胎干細胞來自于囊胚中具有全能性的c細胞
C.圖中獲得的組織器官移植給個體B不易發(fā)生免疫排斥反應
D.如果克隆過程中需進行基因改造則應選擇c細胞為受體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關于生物實驗操作、原理等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使用蘇丹IV染液對花生子葉切片染色后需要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用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時,色素帶最下方的色素在層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C.低溫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并導致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D.不能用過氧化氫酶催化氧化氫分解的反應來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有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內(nèi)質(zhì)網(wǎng)是細胞內(nèi)蛋白質(zhì)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zhì)合成的“車間”
B.溶酶體內(nèi)含多種水解酶,能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細菌
C.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的中心
D.細胞膜表面有糖類和脂質(zhì)結合形成的糖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玉米(2N=20)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jīng)深加工可生產(chǎn)酒精、玉米胚芽油等產(chǎn)品.圖甲表示玉米深加工過程,圖乙表示為了獲得玉米新品種常采用的一種育種方式,請回答以下問題:

(1)玉米秸稈中的纖維素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下最終被水解成葡糖糖才能供給酵母菌利用,纖維素酶是由3種組分組成的復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分解菌能合成纖維素酶,人們常常是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剛果紅染色法;其實驗流程是:土壤取樣→選擇培養(yǎng)→梯度稀釋→將樣品涂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yǎng)基上→挑選產(chǎn)生透明圈的菌落.
(2)使用選擇培養(yǎng)基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對培養(yǎng)基的要求是纖維素作為唯一的碳源.如果還要對土壤中該類微生物進行計數(shù),則接種方法是稀釋涂布平板法.
(3)玉米胚芽油不易揮發(fā),宜選用壓榨法或萃取法從玉米胚芽中提。
(4)在育種過程中,若改變圖乙過程所使用的培養(yǎng)基中的植物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則可能不會形成愈傷組織,而是形成胚狀體.若愈傷組織沒有形成根,但分化了芽,其原因可能是培養(yǎng)基中生長素較少,細胞分裂素較多(或答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比值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下列甲圖為某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乙圖表示與水有關的生理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若甲圖細胞表示番茄頂端分生組織細胞,則該圖中不應有的結構是5、6(填標號).
(2)某同學欲鑒定甲細胞是否為活細胞,可以采取的方法是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能否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或胞質(zhì)流動).
(3)圖乙中①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稱為脫水縮合;破壞細胞核中的核仁(結構)會影響該過程的發(fā)生.
(4)乙圖中膜③表示類囊體薄膜,該圖中②、③兩種生物膜除產(chǎn)生圖中所示物質(zhì)外,還可產(chǎn)生的相同的物質(zhì)是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組成麥芽糖、麥芽糖酶和控制麥芽糖酶合成的基因,這三者的基本組成單位依次是( 。
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B.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
C.果糖、氨基酸和核苷酸D.果糖、葡萄糖和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生物技術實踐與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密切相關,也為許多學生將來就業(yè)奠定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請回答下列有關生物技術實踐中的問題:
(1)無菌技術主要通過消毒和滅菌來避免雜菌的污染.常用的滅菌方法有灼燒滅菌、干熱滅菌和高壓蒸汽滅菌.
(2)在果醋、泡菜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氧氣的是果醋;在制作果醋過程中,榨取的果汁非常渾濁,解決的方法是用果膠酶處理.
(3)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過程中主要利用的微生物分別為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屬于原核生物的是醋酸菌和乳酸菌,只進行無氧呼吸的是乳酸菌.
(4)在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實驗中,海藻酸鈉的濃度對實驗結果影響較大,若濃度過高,則不易形成凝膠珠,通常評價該實驗結果主要是觀察凝膠珠的顏色和形狀.
(5)DNA粗提取與鑒定
①利用DNA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不同,通過控制其溶液的濃度去除雜質(zhì).
②DNA的析出:將處理后的溶液過濾,加入與濾液體積相等的、(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溶液溶液可使DNA析出.
③DNA的鑒定:將析出的DNA溶于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2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沸水浴加熱,溶液變藍.
(6)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在洗脫過程中加入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20mmol/L的磷酸緩沖液(pH為7.0)的目的是準確模擬生物體內(nèi)的生理環(huán)境,保持體外的pH和體內(nèi)的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普通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將地衣芽孢桿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轉入酵母菌中,經(jīng)篩選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種(過程如圖1所示)

(1)圖1中,為達到篩選目的,平板內(nèi)的固體培養(yǎng)基應以淀粉作為唯一碳源.②、③過程需重復幾次,目的是篩選出真正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種.
(2)某同學嘗試過程③的操作,其中一個平板經(jīng)培養(yǎng)后的菌落分布如圖2所示.該同學的接種方法是涂布分離法;推測該同學接種時可能的操作失誤是涂布不均勻.
(3)以淀粉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密閉發(fā)酵,發(fā)酵罐需要先排氣,其原因是工程酵母菌利用淀粉的速度很快,發(fā)酵產(chǎn)生CO2的速度也很快.
(4)上述工程酵母菌培養(yǎng)過程中,有關操作正確的是C
A.玻璃刮刀用火焰灼燒進行滅菌
B.培養(yǎng)基分裝到培養(yǎng)皿后進行霉菌
C.倒平板和取菌液都必須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
D.獲得的菌種如果需要保存,可置于37℃恒溫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