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自然神經科學》刊登文章指出,當人們在撓癢時,會刺激同一皮膚部位的各種疼痛和觸覺感受器,痛覺和觸覺感受器會產生一種“周圍抑制”效應,瘙癢感就被短暫地“關閉”掉了。據此推理,抗組胺藥、類阿片拮抗藥等可暫時減緩瘙癢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癢感受器發(fā)出瘙癢信號

B.激活瘙癢部位的痛覺和觸覺感受器

C.使傳遞瘙癢的神經細胞變得“遲鈍”

D.激活瘙癢感受器發(fā)出瘙癢信號

 

C

【解析】

試題分析:由“當人們在撓癢時,會刺激同一皮膚部位的各種疼痛和觸覺感受器,痛覺和觸覺感受器會產生一種“周圍抑制”效應,瘙癢感就被短暫地“關閉”掉了!笨赏浦菇M胺藥、類阿片拮抗藥等可暫時減緩瘙癢感的原理最可能是使傳遞瘙癢的神經細胞變得“遲鈍”;C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神經調節(jié)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學進行推理、判斷,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高三10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實驗課題與相應方法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膜的制備利用蒸餾水使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吸水漲破

B.分離細胞器利用了差速離心法

C.觀察線粒體利用甲基綠染液將線粒體染成綠色,再用顯微鏡觀察

D.研究分泌蛋白質的合成與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泰安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科學實驗及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探究遺傳物質的實驗中,格里菲斯對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進行了分離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時,運用了建構物理模型的方法

C.孟德爾雜交實驗中的測交是提出假說的基礎

D.薩頓借助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基因在染色體上”肯定是科學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文登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11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神經系統(tǒng)和神經興奮的敘述,錯誤的是

A.神經遞質作用于后膜引起興奮后就被相應的酶分解

B.神經纖維接受刺激產生的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

C.位于大腦皮層的呼吸中樞是維持生命的必要中樞

D.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機體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文登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1分)如圖表示三個神經元及其聯系。其中“—○—<”表示從樹突到細胞體,再到軸突及末梢(即一個完整的神經元模式),甲乙為兩個電表,為了研究興奮在一個神經元上的傳導方向和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方向,進行了相關實驗。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若1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2代表神經支配的小腿肌肉,則3稱為 。

(2)用一定的電流刺激a點,甲發(fā)生 次偏轉,乙發(fā)生 次偏轉;若刺激b點,圖中 點(用字母表示)可發(fā)生興奮。

(3)一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與下一個神經元的 相接觸而形成突觸,圖中共表示有 個突觸。

(4)由此說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 。興奮在兩個神經元間的傳遞 ,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德州市高三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9分)如圖表示發(fā)生在真核細胞內的兩個生理過程,請據圖回答問題:

(1)過程I中甲的名稱為 ,乙與丙在組成上的不同之處在于乙含 。

(2)過程I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是 ,在圖中方框內用“”或“”標出該過程進行的方向。

(3)若過程Ⅱ的多肽鏈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為“——絲氨酸——谷氨酸——”,攜帶絲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碼子分別為AGA、CUU,則物質①中模板鏈堿基序列為 。若該多肽合成到UGC決定的氨基酸后就終止合成,則導致合成結束的終止密碼子是 。

(4)過程Ⅱ在進行時,物質②上可結合多個核糖體,其意義是 。

(5)物質①在同一生物體內不同細胞中表達得到的蛋白質 (相同/不相同/不完全相同),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德州市高三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研究發(fā)現,mRNA與其互補序列形成雙鏈后將不能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已知某基因片段以下圖中乙鏈為模板轉錄致病因子,現開發(fā)出一種核酸分子藥物,能成功阻止該因子在人體內的表達而大大緩解病情,這種藥物成份最可能具備的結構簡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德州市高三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有關“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的實驗,錯誤的是

A.實驗中要用卡諾氏液浸泡根尖,以固定細胞的形態(tài)

B.用卡諾氏液浸泡根尖后,需用清水沖洗2次再制作裝片

C.改良苯酚品紅染液和醋酸洋紅染液均可使染色體著色

D.實驗原理是低溫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山東省乳山市高三期中統(tǒng)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在一定濃度的CO2和適當溫度條件下,測定某植物葉片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光合作用速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如圖一),細胞呼吸與環(huán)境中O2濃度關系(如圖二)。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中,影響a點上下移動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b點所示條件下,該植物葉肉細胞內能夠產生ATP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c點時葉綠體中ADP的移動方向是_____________;適當提高外界溫度,圖中c點將向 移動。由圖一可知,在連續(xù)光照條件下,光照強度大于 klx時,植物才會表現出生長現象。在相同溫度下,將該植物的葉片置于8 klx光照下10小時,然后移到黑暗處14小時,則該24小時內每100 cm2葉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為 mg。

(2)圖二中細胞呼吸的有關曲線需在什么條件下測得?________;當O2濃度為5%時,細胞呼吸的方式為____________;若圖一中a點是在氧氣充足條件下測得的,則氧氣濃度應大于__________%。

(3)右圖表示研究人員測定的該植物在密閉恒溫玻璃溫室內連續(xù)48h溫室內CO2濃度及CO2吸收速率曲線(整個過程呼吸作用強度恒定)。該植物呼吸速率與光合速率相等的時間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