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4.物體A的加速度為3m/s2.物體B的加速度為-5m/s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A的加速度比物體B的加速度大
B.物體B的速度變化比物體A的速度變化快
C.物體A的速度一定在增加
D.物體B的速度可能在減小

分析 加速度等于單位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反映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當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物體做加速運動,當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物體做減速運動.

解答 解:A、加速度的正負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可知物體A的加速度小于物體B的加速度,故A錯誤.
B、物體B的加速度大,可知物體B的速度變化比A快,故B正確.
C、由于速度的方向未知,可知物體A的速度可能增加,可能減小,故C錯誤.
D、當物體B的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相反,物體B的速度減小,故D正確.
故選:BD.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掌握判斷物體做加速運動還是減速運動的方法,關鍵看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如圖所示,平行板電容器兩極板M、N相距d,兩極板分別與電壓恒為U的電源兩極兩極,極板M帶正電,現(xiàn)有一質量為m的帶電油滴在極板中央處于靜止狀態(tài),且此時極板帶電荷量與油滴帶電荷量的比值為k,則以下選項中,錯誤的是( 。
A.油滴帶負電
B.油滴帶電荷量為$\frac{mg}{Ud}$
C.電容器的電容為$\frac{kmgd}{U}$
D.將極板N向下緩慢移動一小段距離,油滴將向上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5.在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中(見圖甲).

(1)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動頭應特別注意防止短路.
(2)現(xiàn)備有以下器材:
A.干電池l節(jié)
B.滑動變阻器(0~50Ω)
C.滑動變阻器{0~1750Ω}
D.電壓表(0~3V)
E.電壓表(0~15V)
F.電流(0-0.6A)
G.電流表(0一3A)
其中滑動變阻器應選B,電流表應選F,電壓表應選D.
(3)圖乙是根據實驗數(shù)據畫出的U-I圖象.由此可知這個干電池的電動勢E=1.5V,內電阻r=0.76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物體質量為m,向下作加速度為$\frac{g}{2}$的加速運動,求它所受重力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一個用電器由50m遠的電源供電,線路上的電流為5A,要求線路上的電壓損失不超過2.4V,那么銅導線的橫截面積最小應是多少?(銅的電阻率為1.7×10-8Ω•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甲乙兩輛汽車行駛在一條平直公路上.甲車在乙車后面做速度為V的勻速運動.乙車在前面做初速為零的勻加速運動.加速度為a.且兩車同向而行.開始時兩車在運動方向上相距s.兩車可相遇兩次.則V、a、s所滿足的關系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某人騎自行車在平直道路上行進,圖中的實線記錄了自行車開始一段時間內的v-t圖象,某同學為了簡化計算,用虛線做近似處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t1時刻,虛線反映的加速度比實際的大
B.在0至t1時間內,由虛線計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實際的小
C.在t1至t2時間內,由虛線計算出的位移比實際的大
D.在t3至t4時間內,由虛線反映的是勻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_{90}^{232}$Th經過6次α衰變和4次β衰變后成為穩(wěn)定的原子核${\;}_{82}^{208}$Pb
B.核反應方程:${\;}_{4}^{9}$Be+${\;}_{2}^{4}$He→${\;}_{6}^{12}$C+X,其中的X是正電子
C.20個${\;}_{92}^{238}$U的原子核經過兩個半衰期后一定剩下5個${\;}_{92}^{238}$U
D.${\;}_{92}^{235}$U在中子轟擊下生成${\;}_{38}^{94}$Sr和${\;}_{54}^{140}$Xe的過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質量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4.在進行“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時,某同學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如表:
測量次數(shù)1234567
U/V0.200.310.450.751.341.732.50
I/A0.080.120.160.200.240.260.30
(1)在坐標紙上畫出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
(2)分析得到該伏安特性曲線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