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65667  165675  165681  165685  165691  165693  165697  165703  165705  165711  165717  165721  165723  165727  165733  165735  165741  165745  165747  165751  165753  165757  165759  165761  165762  165763  165765  165766  165767  165769  165771  165775  165777  165781  165783  165787  165793  165795  165801  165805  165807  165811  165817  165823  165825  165831  165835  165837  165843  165847  165853  165861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內壁光滑的直圓筒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輕質彈簧一端固定在直圓筒的底端,其上端自然狀態(tài)下位于O點處。將一質量為m、直徑略小于直圓筒的小球A緩慢的放在彈簧上端,其靜止時彈簧的壓縮量為x0。現將一與小球A直徑等大的小球B從距A小球3x0P處釋放,小球B與小球A碰撞后立即粘連在一起向下運動,它們到達最低點后又向上運動,并恰能回到O點。已知兩小球均可視為質點,彈簧的彈性勢能為kx2,其中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x為彈簧的形變量。求:

(1)彈簧的勁度系數k;

(2)小球B的質量mB;

(3)小球A與小球B一起向下運動時速度的最大值v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電場中某區(qū)域的電場線分布如圖所示,A、B是電場中的兩點,則 ( )

A. 同一點電荷放在A點受到的靜電力比放在B點時受到的靜電力小

B. 因為B點處沒有電場線,所以電荷在B點不受靜電力的作用

C. 正電荷放在A點由靜止釋放,電場線就是它的運動軌跡

D. 在僅受電場力作用時,同一點電荷在B點的加速度比在A點的加速度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t=0的時刻,從地面附近的空中某點釋放一小球,它自由下落,落地后反彈,且每次反彈都能到達最初的出發(fā)點,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設小球與地面的碰撞時間和小球在空中所受空氣阻力都忽略不計,則小球的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可表示為圖中的哪個(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體育課上,老師帶領學生做一個游戲:在長為L=50 m的直線跑道AB上距起點A的距離為d=30 m處放一足球,學生從起點A出發(fā),撿球后,再跑到終點B,看誰用的時間最短。若小樂同學加速階段和減速階段均看做加速度大小為a=4 m/s2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且最大速度為vm=10 m/s,撿球時人的速度必須為0。求

(1)小樂同學由靜止加速到最大速度vm=10 m/s所用的時間t1及通過的距離x1

(2)小樂同學從A運動到B所需要的最短時間T

(3)若足球的位置可以改變,對于小樂同學,足球距起點A的距離為d1取何范圍時,用時可以比第(2)問更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水平細桿上套一環(huán)A,環(huán)A與球B間用一不可伸長輕質繩相連,質量分別為mA=0.4 kg和mB=0.3 kg,由于B球受到水平風力作用,使環(huán)A與球B相對靜止一起向右勻速運動。運動過程中,繩始終保持與豎直方向夾角θ=30°,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作出所研究的對象受力分析圖,并求:(答案可帶根號)

(1)B球受到的水平風力F大小和繩子拉力T大;

(2)環(huán)A與水平桿間的動摩擦因數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質量為m=6 kg、帶電荷量為q=-0.1 C的小球P自動摩擦因數μ=0.5、傾角θ=53°的粗糙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斜面高h=6.0 m,斜面底端通過一段光滑小圓弧與一光滑水平面相連.整個裝置處在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場強E=200 N/C,忽略小球在連接處的能量損失,當小球運動到水平面時,立即撤去電場.水平面上放一靜止的不帶電的質量也為m的圓槽Q,圓槽光滑且可沿水平面自由滑動,圓槽的半徑R=3 m,如圖所示.(sin 53°=0.8,cos 53°=0.6,g=10 m/s2)

(1)在沿斜面下滑的整個過程中,P球電勢能增加多少?

(2)小球P運動到水平面時的速度大小.

(3)通過計算判斷小球P能否沖出圓槽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民航客機一般都有緊急出口,發(fā)生意外情況的飛機緊急著陸后,打開緊急出口,狹長的氣囊會自動充氣,形成一個連接出口與地面的斜面,人員可沿斜面滑行到地上,如圖甲所示,圖11乙是其簡化模型。若緊急出口下沿距地面的高度h=3.0m,氣囊所構成的斜面長度L=5.0m。質量m=60kg的某旅客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滑到斜面底端。已知旅客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55,不計空氣阻力及斜面的形變,旅客下滑過程中可視為質點,取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旅客沿斜面下滑時的加速度大;

(2)旅客滑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大。

(3)旅客從斜面頂端滑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斜面對旅客所施加的支持力的沖量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李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做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查得當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測得所用重物的質量為1.00kg。小李同學選用實驗中得到的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把運動的起始點記作O,另選連續(xù)3個點A、B、C作為測量點,且A、B、C各點到O點的距離如圖2所示。根據以上數據,可知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等于_____J,動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_J(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這樣驗證的系統誤差會使重力勢能的減少量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動能的增加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2)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實驗時,主要的步驟如下,其中:①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________________;

②遺漏的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在誤差允許范圍內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在進行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入射球與被碰球半徑相同。

①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先不放B球,使A球斜槽上某一固定點C由靜止?jié)L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記錄紙上留下痕跡。再把B球靜置于水平槽前端邊緣處,上A球仍從C處靜止?jié)L下,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別落在記錄紙上留下各自落點的痕跡。記錄紙上的O點是垂錘所指的位置,M、P、N分別為落點的痕跡。未放B球時,A球落地點時記錄紙上的_______________點。

②實驗中可以將表達式m1v1=m1v1′+m2v 2轉化為m1s1=m1 s1′+m2s2來進行驗證,其中s1、s1′、s2為小球平拋的水平位移?梢赃M行這種轉化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請選擇一個最合適的答案)

A.小球飛出后的加速度相同

B.小球飛出后,水平方向的速度相同

C.小球在空中水平方向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水平位移與時間成正比

D.小球在空中水平方向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又因為從同一高度平拋,運動時間相同,所以水平位移與初速度成正比

③完成實驗后,實驗小組對上述裝置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改變:

I)在木板表面先后釘上白紙和復印紙,并將木板豎直立于靠近槽口處,使小球A從斜槽軌道上某固定點C由靜止釋放,撞到木板并在白紙上留下痕跡O;(II)將木板向右平移適當的距離固定,再使小球A從原固定點C由靜止釋放,撞到木板上得到痕跡P;(III)把半徑相同的小球B靜止放在斜槽軌道水平段的最右端,讓小球A仍從原固定點由靜止開始滾下,與小球B相碰后,兩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跡MN;(IV)用刻度尺測量紙上O點到M、P、N三點的距離分別為y1,y2,y3。請你與出用直接測量的物理量來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的表達式:_______________。(小球A、B的質量分別為m1、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