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未選、錯選或多選均不得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相同的一組是
A.涓涓 鐫刻 圈養(yǎng) 狷介之士
B.飲彈 蔭庇 殷實 子丑寅卯
C.奇跡 績效 社稷 亟待解決
D.城邑 演繹 懿旨 苦心孤詣
3.特殊解題技巧:逆向思維;用推論;圖像法。
2.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是本章重點,通過復習,要求大家達到熟練掌握。解題思路:
(1)由題意建立物理模型;
(2)畫出草圖,建立物理圖景;
(3)分析質點運動性質;
(4)由已知條件選定規(guī)律列方程;
(5)統(tǒng)一單位制,求解方程;
(6)檢驗討論結果;
(7)想想別的解題方法。
1.物理方法:實際的直線運動通常都很復雜,一般我們都將其等效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處理,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際上是一種理想模型,這里用到了模型方法和等效方法。
另外,物理規(guī)律的表達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規(guī)律還用圖像表達,優(yōu)點是能形象、直觀地反映物理量之間的函數關系,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對圖像的要求可概括記為“一軸、二線、三斜率、四面積”。
4.運動圖象
(1)s-t圖象。能讀出s、t、v 的信息(斜率表示速度)。
(2)v-t圖象。能讀出s、t、v、a的信息(斜率表示加速度,曲線下的面積表示位移)?梢v-t圖象提供的信息最多,應用也最廣。
[例4]一個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塊,其左側面是斜面AB,右側面是曲面AC。已知AB和AC的長度相同。兩個小球p、q同時從A點分別沿AB和AC由靜止開始下滑,比較它們到達水平面所用的時間
A.p小球先到 B.q小球先到
C.兩小球同時到 D.無法確定
解:可以利用v-t圖象(這里的v是速率,曲線下的面積表示路程s)定性地進行比較。在同一個v-t圖象中做出p、q的速率圖線,顯然開始時q的加速度較大,斜率較大;由于機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線末端在同一水平圖線上。為使路程相同(曲線和橫軸所圍的面積相同),顯然q用的時間較少。
[例5]甲、乙、丙三輛汽車以相同的速度同時經過某一路標,從此時開始甲車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乙車先加速后減速,丙車先減速后加速,它們經過下個路標時速度又相同。則:
A.甲車先通過下一個路標
B.乙車先通過下一個路標
C.丙車先通過下一個路標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點撥:直接分析難以得出答案,能否借助圖像來分析?(學生討論發(fā)言,有些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圖像。)
解答:作出三輛汽車的速度-時間圖像:甲、乙、丙三輛汽車的路程相同,即速度圖線與t軸所圍的面積相等,則由圖像分析得出答案B。
[例6]兩支完全相同的光滑直角彎管(如圖所示)現(xiàn)有兩只相同小球a和a’同時從管口由靜止滑下,問誰先從下端的出口掉出?(假設通過拐角處無機械能損失)
解:首先由機械能守恒可以確定拐角處v1> v2,而兩小球到達出口時的速率v相等。又由題薏可知兩球經歷的總路程s相等。由牛頓第二定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a=gsinα,小球a第一階段的加速度跟小球a’第二階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設為a1);小球a第二階段的加速度跟小球a’第一階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設為a2),根據圖中管的傾斜程度,顯然有a1> a2。根據這些物理量大小的分析,在同一個v-t圖象中兩球速度曲線下所圍的面積應該相同,且末狀態(tài)速度大小也相同(縱坐標相同)。開始時a球曲線的斜率大。由于兩球兩階段加速度對應相等,如果同時到達(經歷時間為t1)則必然有s1>s2,顯然不合理?紤]到兩球末速度大小相等(圖中vm),球a’的速度圖象只能如藍線所示。因此有t1< t2,即a球先到。
[例7]火車緊急剎車后經7s停止,設火車作的是勻減速直線運動,它在最后1s內的位移是2m,則火車在剎車過程中通過的位移和開始剎車時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首先將火車視為質點,由題意畫出草圖:
由已知條件直接用勻變速直線運動基本公式求解有一定困難。大家能否用其它方法求解?
解法一:用基本公式、平均速度.
質點在第7s內的平均速度為:
則第6s末的速度:v6=4(m/s)
求出加速度:a=(0-v6)/t=4/1=-4(m/s2)
求初速度:0=v0-at,v0=at=4×7=28(m/s)
求位移:
解法二:逆向思維,用推論。
倒過來看,將勻減速的剎車過程看作初速度為0,末速度為28m/s,加速度大小為4m/s2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逆過程。
由推論:s1∶s7=1∶72=1∶49
則7s內的位移:s7=49s1=49×2=98(m)
求初速度由知v0=28(m/s)
解法三:逆向思維,用推論。
仍看作初速為0的逆過程,用另一推論:
sⅠ∶sⅡ∶sⅢ∶…=1∶3∶5∶7∶9∶11∶13
sⅠ=2(m)
則總位移:s=2(1+3+5+7+9+11+13)=98(m)
求v0同解法二。
解法四:圖像法。
作出質點的速度-時間圖像,可知質點第7s內的位移大小為陰影部分小三角形面積:,
又,小三角形與大三角形相似,有v6∶v0=1∶7,v0=28(m/s)
總位移為大三角形面積:
小結:
(1)逆向思維在物理解題中很有用。有些物理問題,若用常規(guī)的正向思維方法去思考,往往不易求解,若采用逆向思維去反面推敲,則可使問題得到簡明的解答。
(2)熟悉推論并能靈活應用它們,即能開拓解題的思路,又能簡化解題過程。
(3)圖像法解題的特點是直觀,有些問題借助圖像只需簡單的計算就能求解。
(4)一題多解能訓練大家的發(fā)散思維,對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例8](1999年高考題)一跳水運動員從離水面10m高的平臺上向上躍起,舉雙臂直體離開臺面,此時其重心位于從手到腳全長的中點,躍起后重心升高0.45m達到最高點,落水時身體豎直,手先入水(在此過程中運動員水平方向的運動忽略不計),從離開跳臺到手觸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動作的時間是______s。(計算時,可以把運動員看作全部質量集中在重心的一個質點。g取10m/s2,結果保留二位數字。)
分析:首先,要將跳水這一實際問題轉化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將運動員看成一個質點,則運動員的跳水過程就抽象為質點的豎直上拋運動。
作出示意圖:巡回指導、適當點撥、學生解答。
解法一:分段求解。
上升階段:初速度為v0,a=-g的勻減速直線運動。
由題意知質點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0.45m
可求出質點上拋的初速度
上升時間:
下落階段:為自由落體運動,即初速度為0,a=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下落時間:
完成空中動作的時間是:t1+t2=0.3+1.45=1.75s
解法二:整段求解。
先求出上拋的初速度:v0=3m/s(方法同上)
將豎直上拋運動全過程看作勻減速直線運動,設向上的初速度方向為正,加速度A=-g,從離開跳臺到躍入水中,質點位移為-10m。
由位移公式:,求出:t=1.75s(舍去負值)
通過計算,我們體會到跳水運動真可謂是瞬間的體育藝術,在短短的1.75s內要完成多個轉體和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充分展示優(yōu)美舒展的姿勢確實非常不易。
[例9]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兩輛車在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運動,甲車以10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乙車從靜止開始以1.0m/s的加速度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問:
(1)甲、乙兩車出發(fā)后何時再次相遇?
(2)在再次相遇前兩車何時相距最遠?最遠距離是多少?
解法一:函數求解。
出發(fā)后甲、乙的位移分別為:
s甲=vt=10t ①
②
兩車相遇:s甲=s乙 ③
解出相遇時間為:t=20s
兩車相距:△s=s甲-s乙=10t-0.5t2
求函數極值:當t=10s時,△s有最大值,△smax=50m
解法二:圖像法。
分別作出甲、乙的速度-時間圖像,當甲、乙兩車相遇時,有s甲=s乙。
由圖像可看出:當甲圖線與時間軸所圍面積=乙圖線與時間軸所圍面積時,t=20s兩車相遇。
當v乙=v甲時,△s最大。
由圖像可看出:△smax即為陰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積,。
[例10]球A從高H處自由下落,與此同時,在球A下方的地面上,B球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不計阻力,設v0=40m/s,g=10m/s2。試問:
(1)若要在B球上升時兩球相遇,或要在B球下落時兩球相遇,則H的取值范圍各是多少?
(2)若要兩球在空中相遇,則H的取值范圍又是多少?
分析:如圖,若H很小,可能在B球上升時相遇;若H較大,可能在B球下落時相遇,但若H很大,就可能出現(xiàn)B球已落回原地,而A球仍在空中,即兩球沒有相遇。所以,要使兩球在空中相遇。H要在一定的范圍內。
解答:(1)算出B球上升到最高點的時間:
則B球在最高點處兩球相遇時:
B球在落地前瞬間兩球相遇時:
所以:要在B球上升時兩球相遇,則0<H<160m
要在B球下落時兩球相遇,則160m<H<320m.
(2)由上可知,若要兩球在空中相遇,則0<H<320m.
[變形]若H是定值,而v0不確定,試問:
(1)若要在B球上升時兩球相遇,或要在B球下落時兩球相遇,v0應滿足什么條件?
(2)若要兩球在空中相遇,v0應滿足什么條件?
3.一種典型的運動:
物體由靜止開始先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緊接著又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到靜止。用右圖描述該過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②。
[例1]兩木塊自左向右運動,現(xiàn)用高速攝影機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記錄下木塊每次曝光時的位置,如圖所示,連續(xù)兩次曝光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由圖可知
A.在時刻t2以及時刻t5兩木塊速度相同
B.在時刻t1兩木塊速度相同
C.在時刻t3和時刻t4之間某瞬間兩木塊速度相同
D.在時刻t4和時刻t5之間某瞬時兩木塊速度相同
解:首先由圖看出:上邊那個物體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勻變速直線運動;下邊那個物體明顯地是做勻速運動。由于t2及t5時刻兩物體位置相同,說明這段時間內它們的位移相等,因此其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相等,這個中間時刻顯然在t3、t4之間,因此本題選C。
[例2]在與x軸平行的勻強電場中,一帶電量q=1.0×10-8C、質量m=2.5×10-3kg的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沿著x軸作直線運動,其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是x=0.16t-0.02t2,式中x以m為單位,t以s為單位。從開始運動到5s末物體所經過的路程為 m,克服電場力所做的功為 J。
解:須注意:本題第一問要求的是路程;第二問求功,要用到的是位移。
將x=0.16t-0.02t2和對照,可知該物體的初速度v0=0.16m/s,加速度大小a=0.04m/s2,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由v0=at可知在4s末物體速度減小到零,然后反向做勻加速運動,末速度大小v5=0.04m/s。前4s內位移大小,第5s內位移大小,因此從開始運動到5s末物體所經過的路程為0.34m,而位移大小為0.30m,克服電場力做的功W=mas5=3×10-5J。
[例3]物體在恒力F1作用下,從A點由靜止開始運動,經時間t到達B點。這時突然撤去F1,改為恒力F2作用,又經過時間2t物體回到A點。求F1、F2大小之比。
解:設物體到B點和返回A點時的速率分別為vA、vB, 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得到vA和vB的關系。再利用加速度定義式,可以得到加速度大小之比,從而得到F1、F2大小之比。
畫出示意圖如右。設加速度大小分別為a1、a2,有:
,,,,
∴a1∶a2=4∶5,∴F1∶F2=4∶5
特別要注意速度的方向性。平均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定義式中的速度都是矢量,要考慮方向。本題中以返回A點時的速度方向為正,因此AB段的末速度為負。
2.推論:(有的學生能總結出以下推論)
(1)勻變速直線運動:
①Δs=aT2,即任意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相等?梢酝茝V到sm-sn=(m-n)aT2
②
③,某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等于該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④ ,某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即時速度公式(不等于該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梢宰C明,無論勻加速還是勻減速,都有。
(2)v0=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①在時間t、2t、3t……內位移之比為:s1∶s2∶s3……∶sn=1∶22∶32……∶n2
②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位移之比為:sⅠ∶sⅡ∶sⅢ……∶sN=1∶3∶5……∶(2n-1)
③在位移s、2s、3s……內所用的時間之比為:1∶∶∶……
④通過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為:
對末速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相應的運用這些規(guī)律。
定義: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變化相等的直線運動。
特點:a=恒量
1.勻變速直線運動常用公式有以下四個:
①以上四個公式中共有五個物理量:s、t、a、v0、vt,這五個物理量中只有三個是獨立的,可以任意選定。只要其中三個物理量確定之后,另外兩個就唯一確定了。每個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個物理量,當已知某三個而要求另一個時,往往選定一個公式就可以了。如果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有三個物理量對應相等,那么另外的兩個物理量也一定對應相等。
②以上五個物理量中,除時間t外,s、a、v0、vt均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為正方向,以t=0時刻的位移為零,這時s、vt和a的正負就都有了確定的物理意義。
③初速度為零(或末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那么公式都可簡化為:
, , ,
以上各式都是單項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間的比例關系。
4.圖像:速度圖像 位移圖像
3.規(guī)律:位移公式:s=vt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