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999年,上海的部分居民首先用上了東海氣田直接送出的天然氣來代替煤氣.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與煤氣相比具有安全性好、環(huán)境污染少等優(yōu)點.生產煤氣需要燃燒大量的煤,煤中含有大量的硫,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二氧化硫可以用氫氧化鈉除去其化學方程式為
 
考點: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堿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化學與能源
分析:根據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亞硫酸鈉和水進行解答.
解答:解: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氣體生成亞硫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O2+2NaOH═Na2SO3+H2O.
故答案為:CH4;SO2+2NaOH═Na2SO3+H2O.
點評:本題考查能源有關的知識,學習了含硫煤的燃燒時生成物二氧化硫的性質,有助于提高同學們的環(huán)保意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表示治理汽車尾氣所涉及反應的微觀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中單質的化學式為N2
B、該反應使有毒氣體轉化為無毒氣體
C、反應物都屬于氧化物
D、反應中原子、分子個數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描述中不屬于氫氣化學性質的是( 。
A、常溫下具有穩(wěn)定性
B、具可燃性
C、難溶于水
D、具還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以下化肥中,屬于復合化肥的是( 。
A、KNO3
B、(NH42SO4
C、Ca(H2PO42
D、NH4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有氣泡冒出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是分解反應
C、石蠟燃燒是化合反應
D、碳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即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反應,所以說化合反應都是氧化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定溫度下,將200g硫酸鈉溶液與100g氯化鋇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得到濾液276.7g,往濾液中加入83.7g該濾液的溶質并恢復到原溫度,溶液恰好飽和.
求:(1)該反應生成的沉淀的質量為多少?
(2)原硫酸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
(3)原氯化鋇溶液的濃度是多少?
(4)濾液中含溶質多少克?
(5)濾液中的溶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請根據如圖回答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所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序號,下同).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將裝置A和E連接,實驗操作有:
 

a.停止加熱      b.固定試管        c.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
d.裝藥品并在試管口處放一小團棉花   e.加熱,收集氧氣.
①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②上述操作中缺少的一步是
 
,該操作編號f,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4)查閱資料:①相同條件下,氨氣(NH3)的密度比空氣小,且極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稱為氨水.②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固體混合物可制得氨氣.③氨氣在加熱的條件下能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水和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根據所查資料,制取氨氣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
 
.若將收集滿氨氣的集氣瓶倒扣在滴有無色酚酞的水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請寫出氨氣和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探究實驗題.
一位同學用化學方法設計了一組對比實驗,請你幫他把探究報告補充完整.
(1)實驗目的:驗證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2)實驗原理:利用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性質,通過對比實驗驗證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3)實驗器材:已集滿氧氣并蓋好毛玻璃片的集氣瓶2個、木條、火柴、酒精燈.
(4)實驗過程、現象和分析:
實驗過程現象分析
取一集氣瓶正放,移去毛玻璃片,約1min后,
 
 
集氣瓶正放,瓶內氧氣濃度仍然較大,所以出現了上述現象
另取一集氣瓶,
 
,
移去毛玻璃片,約1min后,
 
 
 
(5)實驗結論:經上述對比實驗得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我國科學家陳乾旺等研究表明,在440℃和800大氣壓條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屬鈉反應產生金剛石(C)和碳酸鈉(Na2CO3),合成的金剛石最大達1.2mm,可以滿足工業(yè)用途.
(1)二氧化碳與金屬鈉反應生成金剛石和碳酸鈉的反應符號表達式為:
 

(2)你認為金剛石與水相比誰更寶貴?答:
 
,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