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2.下列關于物態(tài)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冬天,溫暖車廂的車窗模糊是因為車外水蒸氣液化
B.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華吸熱,水蒸氣先凝華后熔化
C.夏天,冰棍兒周圍冒“白氣”,是汽化現象
D.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現的小露珠,這是液化現象,要吸收熱量

分析 物質由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熱;物質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叫做熔化;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叫做升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過程叫做凝華.

解答 解:A、車廂內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車窗玻璃凝結成小水滴,附著在車廂內側的玻璃上,屬于液化現象,故A錯誤;
B、干冰人工降雨的過程,干冰升華吸熱,導致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這些小冰晶在下落過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降雨,故B正確;
C、空氣中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冰棒凝結成小水滴,形成“白氣”,屬于液化現象,故C錯誤;
D、花草上的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屬于液化現象,液化放熱,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態(tài)變化現象,尤其是人工降雨的知識,一直是中考的熱點,要熟練掌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車同時同地在同一直線做勻速運動,甲、乙的s-t
圖象如圖所示.運動10秒時,甲與乙的距離為2米,甲到丙的距離小于乙到丙的
距離,下列關于丙運動情況的判斷,正確的是( 。
A.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
C.丙與甲的運動方向一定相同D.丙與乙的運動方向可能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恒定,R1為一定值電阻,R2為滑動變阻器,開關S閉合后,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在a、b之間滑動的過程中,電壓表的示數最大為4V,電阻R1的電功率變化范圍時0.8W-7.2W,則P從a端滑至b端的過程中,電流表的示數( 。
A.從1.8A變化至0.2AB.從1.2A變化至0.2A
C.從1.8A變化至0.4AD.從1.2A變化至0.4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銅線、碳棒、玻璃、塑料、鹽水其中是導體的有銅線、碳棒、鹽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所示NBA比賽中的四種場景,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圖①中科比帶球上籃對球不做功
B.圖②中鄧肯頭頂籃球走向場邊,頭頂籃球的力比球壓頭的力更早產生
C.圖③中奧尼爾持球擺pose,他對球施加的力大于球對他施加的力
D.圖④中喬丹遠投出手后球離手飛行,喬丹對球不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7.如圖所示,甲滑輪組中動滑輪總重為G,乙滑輪組中動滑輪重為G,且2G=G.有A、B兩個物體,已知GB=2GA.用甲、乙兩滑輪組分別勻速提升A、B兩物體,在相同時間內,物體A被提升高度為物體B被提升高度的三倍.若不計繩重和軸摩擦,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乙兩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等
B.拉力F1的功率大于拉力F2的功率
C.若用甲滑輪組提升B物體,其機械效率將提高
D.若用乙滑輪組提升A物體,其機械效率將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警報聲之所以能傳播很遠的距離,是因為它的( 。
A.音調高B.響度大C.音色美D.節(jié)奏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如圖所示是小明制作的一只模擬調光燈,電源電壓為3V,小燈泡額定電壓為2.5V,閉合開關時,回形針在鉛筆芯最右端,向左移動回形針,如果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流過燈泡的電流為0.3A,求:
(1)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阻;
(2)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鉛筆芯5min內消耗的電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小明發(fā)現手機有“光線自動感應”的功能,即手機屏幕能自動根據外界光照強度來調節(jié)亮度,于是他找來一光敏電阻,并從說明書上看到如圖甲所示的圖象,其中橫軸E代表光照強度,單位是cd,設計如圖乙所示的電路來模擬“光線自動感應”,已知電源電壓是9V,電流表量程0-0.6A,燈泡L“6V 3W”且忽略溫度變化對燈絲電阻的影響.
(1)當光照強度增加時,小燈泡會變亮(選填“變亮”或“變暗”)
(2)為了保證各元件的安全,則光照強度最大是多大?此時電路1min內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3)當光照強度分別為1cd和2cd時,小燈泡的功率之比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