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230298  230306  230312  230316  230322  230324  230328  230334  230336  230342  230348  230352  230354  230358  230364  230366  230372  230376  230378  230382  230384  230388  230390  230392  230393  230394  230396  230397  230398  230400  230402  230406  230408  230412  230414  230418  230424  230426  230432  230436  230438  230442  230448  230454  230456  230462  230466  230468  230474  230478  230484  230492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如圖甲所示,將A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線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線處,移動光屏使?fàn)T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將凸透鏡A換為凸透鏡B并保持蠟燭和凸透鏡位置不變,移動光屏使?fàn)T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圖乙所示。

1)請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判斷:凸透鏡A的焦距________凸透鏡B的焦距(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如圖乙所示的實驗現(xiàn)象可以說明_______的成像特點(選填“照相機(jī)”、“幻燈機(jī)”或放大鏡)

3)某學(xué)生利用其中一個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移動燭焰位置,觀察到如圖丙所示的六種燭焰的清晰像,請按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由遠(yuǎn)到近所得到的像進(jìn)行排序,正確順序為__________

A.④⑥⑤③①②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①③⑤④⑥

4)小剛實驗小組更換相關(guān)器材后順利完成實驗,根據(jù)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了如圖丁所示的圖象,線段MN為凸透鏡成像的像距倒數(shù)()和物距倒數(shù)()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根據(jù)圖象信息可該小組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____________cm。

5)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正確完成一次實驗后,不小心碰到凸透鏡,使其下滑了一點,此時像會出現(xiàn)在光屏的________方,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將蠟燭向________(選填“上”或“下”)移動,或?qū)⒐馄料?/span>____________(選填“上”或“下”)移動。

6)如圖戊,將蠟燭放在圖示位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若切除凸透鏡中間的陰影部分,再將剩余部分靠攏在一起,則蠟燭能成________個像。

A.0 B.一個 C.二個 D.三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同學(xué)們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1)小華在豎直的玻璃板前A位置放置點燃的蠟燭,看到玻璃板后出現(xiàn)蠟燭的像,如圖甲所示,用一張不透明紙擋在玻璃板與像之間,她在圖甲所示位置觀察________(選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蠟燭的像。這說明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_(選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撤去不透明紙,小華又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發(fā)現(xiàn)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知平面鏡成________(選填“等大”或“放大”)的像。記錄物像的位置AA。

3)經(jīng)過三次實驗得到三組物、像位置點,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________。

4)進(jìn)行三次實驗的目的與下列選項不同的是_________

A.探究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B.研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C.用刻度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兩端電壓不變,燈泡的電阻不隨溫度變化。閉合開關(guān)S后,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由圖示位置向a端滑動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電流表A1與電流表A2的示數(shù)相同 B. 電壓表V與電流表A1示數(shù)的比值變小

C. 電流表A2的示數(shù)變小,電路消耗的總功率變小D. 電壓表V的示數(shù)不變,電路消耗的總功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1︰R2=1︰4。只閉合S1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1A,R1消耗的功率為P1;只閉合S2時,R0消耗的功率為0.1W,R2消耗的功率為P2,且P1︰P2=1︰1。則R0先后兩次消耗的功率之比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將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計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筆沿圖示方向發(fā)出一細(xì)光束,小彬通過緩慢改變水槽中的水量來探究光的傳播現(xiàn)象。

如圖水槽中未注水時可在側(cè)壁上A處得到一個光點,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點移至B處,這是由于光在水面處發(fā)生了光的______現(xiàn)象,此時入射角______選填大于”“等于小于

為使B處的光點移至C處,則應(yīng)使水槽中的水量______,若BC間距離為2cm,則水面高度的變化量______選填”“;

如圖所示,小彬?qū)⒓す夤P移至虛線框內(nèi)向水槽底部照射,為使光束第一次從水面射出后沿DE方向傳播,則激光筆照射的方向應(yīng)滿足的條件是______,且激光筆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須在區(qū)______選填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中,如圖所示,平面鏡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兩塊粘接起來的硬紙板,垂直于鏡面且可繞ON轉(zhuǎn)動。

1)如圖(a),當(dāng)E、F在同一平面上時,讓入射光線AO沿紙板E射向鏡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線OB,測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實驗結(jié)論: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認(rèn)為這樣得出結(jié)論____________(選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

2)若將一束光貼著紙板F沿BO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因為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

3)如圖(b),以法線ON為軸線,把紙板F向后緩慢旋轉(zhuǎn),在F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OB,這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_______(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電阻R1=20Ω,閉合開關(guān)S后,電流表A的示數(shù)為06A,電流表A1的示數(shù)為02A.求:

1R1兩端的電壓;

2R2的阻值;

3)電路消耗的總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華家額定功率為2000W的電熱淋浴器,裝滿30kg水后連續(xù)正常加熱35min.水的溫度由20℃升高到50℃.已知c=4.2×103J/(kg℃),求:

(1)加熱過程中水吸收的熱量;

(2)此過程電熱淋浴器的熱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中,小強(qiáng)用酒精燈給燒杯中的水加熱.

1)如圖甲所示組裝實驗裝置時,石棉網(wǎng)的鐵圈位置和懸掛溫度計的鐵夾位置放置非常重要.實驗時,應(yīng)當(dāng)先調(diào)整固定_________的位置(選填“鐵圈”或“鐵夾”)

2)如圖乙所示,在開始加熱過程中,會看到從燒杯底部逐漸出現(xiàn)一些較大的氣泡,有些氣泡沒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這些氣泡里也含有一些水蒸氣,氣泡里的水蒸氣去哪里了?答:________。(請利用物態(tài)變化的知識說明).

3)當(dāng)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記錄一次溫度.加熱到第2min時,水開始沸騰,沸騰時,水中形成的大量氣泡不斷上升,如圖丙所示,這是一種劇烈的_________現(xiàn)象.(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

4)如圖丁所示,小強(qiáng)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繪制出了溫度與時間關(guān)系的圖像,分析圖像可知:沸騰前,水的溫度______(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當(dāng)水的溫度達(dá)到_______℃時開始沸騰,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________(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但仍需要_______(選填“吸熱”或“放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L1燈規(guī)格為“6V 3W”,L2燈規(guī)格為“3V 3W”,忽略燈絲電阻變化,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L1L2燈絲電阻之比為2:l

B. 兩燈串聯(lián),當(dāng)電路中電流為0.5A時,L2燈兩端電壓為3V

C. 兩燈并聯(lián),當(dāng)一個燈正常發(fā)光時,通過另一個燈的電流為1A

D. 兩燈并聯(lián)在3V電壓下,L1燈與L2燈消耗的實際功率之比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