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據題意和圖示1分析可知:甲組實驗中,含生長素的供應塊位于形態(tài)學上端,不含生長素的接受塊位于形態(tài)學下端;乙組實驗中,含生長素的供應塊位于形態(tài)學下端,不含生長素的接受塊位于形態(tài)學上端.若生長素只能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下端,則胚芽鞘C向左彎曲生長,胚芽鞘D不生長不彎曲;若生長素只能從形態(tài)學下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上端,則胚芽鞘DC向左彎曲生長,胚芽鞘C不生長不彎曲;若生長素既可以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下端,也可以從形態(tài)學下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上端,則胚芽鞘C和D均向左彎曲生長.
圖2所示表示生長素對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不同;單獨分析一條曲線,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表明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
解答 解:(1)甲圖中,含生長素的供應塊位于形態(tài)學上端,不含生長素的接受塊位于形態(tài)學下端,生長素可以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下端,即供應塊的生長素能運輸到接受塊并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因此胚芽鞘C向左彎曲生長.
(2)乙圖中,含生長素的供應塊位于形態(tài)學下端,不含生長素的接受塊位于形態(tài)學上端,結果胚芽鞘D不能發(fā)生C的現象,即向左彎曲生長,說明接受塊中不含生長素,從而進一步說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tài)學的下端向形態(tài)學的上端運輸.
(3)上述實驗說明,生長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方向是極性運輸,即只能從形態(tài)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的下端.由于生長素運輸需要載體、消耗能量,所以其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如圖2所示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A點所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莖、芽、根生長的效應依次是促進生長、促進生長、抑制生長;分析三條曲線,可見生長素對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不同;單獨分析一條曲線,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表明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
故答案為:
(1)向左彎曲生長 生長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運輸到下部,促進生長
(2)生長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運輸到上部
(3)從形態(tài)學上端到下端 主動運輸
(4)促進生長、促進生長、抑制生長 不同器官的作用程度 兩重性
點評 本題結合實驗圖解,考查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及運輸,要求考生能結合所學的知識判斷甲、乙中接受塊中是否含有生長素及胚芽鞘C和胚芽鞘D的生長情況,并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植物頂芽細胞上可能存在多種植物激素的受體 | |
B. | 所有植物激素均具有兩重性和極性運輸的特點 | |
C. | 植物激素的產生受基因組控制而與環(huán)境條件無關 | |
D. | 植物激素往往能夠直接參與細胞內的代謝活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4 | B. | 58 | C. | 56 | D. | 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種群內的個體是競爭關系 | B. | 種群是研究生物群落的基礎 | ||
C. | 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 D. | 湖泊中的各種魚類是一個種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血漿→組織液→淋巴→血漿→靶細胞 | B. | 淋巴→血漿→組織液→血漿→靶細胞 | ||
C. | ![]() | D. | 組織液→血漿→組織液→靶細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 |
B. | 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共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 |
C. |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就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 |
D. | 可遺傳變異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就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傳遞過程 | |
B. |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則這只兔子中約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體內 | |
C. | 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 | |
D. | 食物鏈中初級消費者數量越多,次級消費者能夠獲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紅綠色盲基因數目比值為1:1 | B. | 染色單體數目比值為4:1 | ||
C. | 核DNA數目比值為4:1 | D. | 常染色體數目比值為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