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學完氧氣的性質后,某校課外小組同學對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說明:下述實驗中所用的8根鐵絲均從1根長鐵絲上截取,并且長度相同.
探究1:鐵絲燃燒是否需要純氧?
實驗內(nèi)容:取5根鐵絲,分別在體積分數(shù)為90%、70%、65%、60%、55%的氧氣中進行實驗.
實驗記錄如下:
V(O2)%實驗現(xiàn)象
90%燃燒劇烈,燃燒時間長,實驗成功
70%燃燒比90%的弱,燃燒時間短,實驗成功
65%燃燒比70%的弱,燃燒時間比70%的短,實驗成功
60%燃燒比65%的弱,燃燒時間更短,實驗成功
55%難以燃燒,只是發(fā)紅
探究2:鐵絲繞成螺旋狀的原因是什么?
關于鐵絲繞成螺旋狀的原因,甲同學認為是為了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乙同學認為是聚熱效果好,能使未燃的鐵絲更好的預熱.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同學進行了實驗,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如下表所示,實驗中3個集氣瓶均盛有等量的水和體積分數(shù)相同的氧氣.
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
取3根鐵絲,將1根拉直,另兩根繞成寬窄不同的螺旋狀,進行如圖所示實驗.
鐵絲均燃燒,劇烈程度不同,II最劇烈,其次是 III,較弱的是 I.
回答下述問題: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2)通過探究1實驗,丙同學得出結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所需氧氣的最低體積分數(shù)為60%,你對他得出的結論的看法是結論錯誤,應該在60%、55%再選擇一些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
(3)探究2實驗中,3根鐵絲均要完全伸入集氣瓶中的原因是增大反應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4)根據(jù)探究2實驗,你認為乙(填“甲”或“乙”)同學說法合理,其理由是鐵絲的長度是相同的.
(5)探究1實驗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每瓶都要留存30mL水,以防止熔融物炸裂瓶底.實驗中收集體積分數(shù)為90%的氧氣時,設應向空集氣瓶中加入水的體積為x,請列出能求解x的計算式(310mL-V)×21%+(V-30mL)=(310mL-30mL)×90%(空集氣瓶容積為310mL,不考慮橡皮塞所占體積).

分析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
(2)根據(jù)鐵絲可能在氧氣濃度為56%~59%的范圍內(nèi)燃燒進行解答;
(3)探究2實驗中,3根鐵絲均要完全伸入集氣瓶中的原因是增大反應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4)根據(jù)8根鐵絲均從1根長鐵絲上截取,并且長度相同進行分析;
(5)根據(jù)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以及集氣瓶的條件進行計算.

解答 解:(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反應的方程式為: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2)鐵絲可能在氧氣濃度為56%~59%的范圍內(nèi)燃燒,所以上述關于鐵絲燃燒所需氧氣最低濃度的結論是不合理;
(3)探究2實驗中,3根鐵絲均要完全伸入集氣瓶中的原因是增大反應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4)根據(jù)探究2實驗,你認為乙同學說法合理,其理由是:鐵絲的長度是相同的;
(5)設:收集前集氣瓶中應裝水體積為V
計算式為:(310mL-V)×21%+(V-30mL)=(310mL-30mL)×90%
故答案為:(1)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2)結論錯誤,應該在60%、55%再選擇一些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
(3)增大反應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4)乙,鐵絲的長度是相同的;
(5)(310mL-V)×21%+(V-30mL)=(310mL-30mL)×90%.

點評 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考查的問題,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和題中所給的提示進行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粗鹽中含有少量泥沙,提純該粗鹽的流程如下:

①溶解時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加速溶解; ②空格處的操作名稱是過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質:
(1)用干燥管、燒杯、銅網(wǎng)等設計并裝配了一個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如圖1所示.關閉彈簧夾,將干燥管小頭向下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若觀察到下端有水柱上升,但低于燒杯中水的液面,且一段時間沒有變化現(xiàn)象,
則表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請寫出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用該裝置制取CO2的優(yōu)點是隨開隨用,隨關隨停,不能用鐵網(wǎng)代替銅網(wǎng)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Fe+2HCl=FeCl2+H2↑.
(2)某興趣小組同學將CO2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觀察到前者變渾濁,后者無明顯現(xiàn)象.
①寫出上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為探究CO2和NaOH是否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王強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A、B實驗,驗證CO2與NaOH溶液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實驗現(xiàn)象為:A中試管內(nèi)液面上升;B中氣球脹大.

②王強認為上述實驗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使裝置內(nèi)的壓強減。
③李莉提出質疑,她認為上述實驗不嚴謹,其理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要得到科學嚴謹?shù)慕Y論,仍利用該裝置,補做的對比實驗是將液體換成水,觀察液面上升的高度和氣球脹大的程度.
④楊紅通過檢驗生成物:向B實驗后的溶液中加入稀鹽酸,觀察到氣泡產(chǎn)生現(xiàn)象,從而也證明CO2與NaOH發(fā)生了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用久置的鎂條做實驗時,需要用砂紙把表面的灰黑色打磨掉,直到露出光亮的銀白色.實驗小組同學對鎂條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鎂條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
Ⅰ.是鎂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的氧化鎂.
Ⅱ.是鎂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黑色碳單質.
Ⅲ.根據(jù)銅銹的成分是堿式碳酸銅,推測鎂條表面的“灰黑色外衣”是鎂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得到的堿式碳酸鎂.
同學們經(jīng)討論,從顏色上否定了只含有氧化鎂,因為氧化鎂是白色的.
【查閱資料】
①堿式碳酸鎂的性質有:受熱可分解;常溫下能與稀硫酸反應.
②白色的硫酸銅粉末遇水能變?yōu)樗{色.
③碳不與稀硫酸反應,但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能反應并生成CO2、SO2和H2O.同學們認為碳與濃硫酸反應生成三種產(chǎn)物的共同點是都屬于氧化物(答出一點即可).
【進行實驗】
(1)同學們用久置的鎂粉進行了如下實驗.






現(xiàn)

①無水硫酸銅粉末逐漸由白色變?yōu)樗{色
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久置的鎂粉中除鎂元素外,還含有的元素是C、H、O

久置的鎂粉中含有堿式碳酸鎂
(2)同學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加熱一段時間后,試管中鎂粉會突然“噗”地燃燒起來,出現(xiàn)紅熱,很快停止,并有黑色固體粘附在試管壁上.
①將試管取下,冷卻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大部分固體溶解,并有氣泡出現(xiàn),但黑色固體沒有消失.請寫出有氣體生成的一個反應化學方程式Mg+H2SO4═MgSO4+H2↑.
②將實驗①試管中的混合物進行過濾_(填操作名稱),除去其中溶液,向黑色固體中加入濃硫酸,加熱.黑色固體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并伴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
實驗(2)說明,鎂在CO2中可以燃燒,生成了碳單質.
【實驗結論】
綜合上述實驗現(xiàn)象,實驗小組認為鎂條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和堿式碳酸鎂.
【反思與評價】
有的同學提出,實驗(2)不足以證明鎂條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他的理由是久置的鎂條是放置在常溫下的空氣環(huán)境中,實驗(2)是將鎂粉在加熱且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環(huán)境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瘋狂”的星球
金星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金星.金星地表大氣壓約是地球的90倍,大氣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約占96%,因此它的地表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在近赤道的低地,溫度可高達500°C.
在高度50至70公里的金星上空,懸浮著濃密的厚云,把大氣分割為上下兩層.你知道嗎?地球云層的主要成分是水(水的液滴),而金星云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硫酸的液滴),其中還摻雜著硫的粒子,所以呈現(xiàn)黃色.H2SO4的生成主要源于太陽光中波長短于160nm的紫外光對CO2的光解,使其變?yōu)镃O和原子氧,原子氧非;顫,能與SO2反應變?yōu)镾O3,SO3與水反應變?yōu)镠2SO4,在金星,下的雨真是名副其實的酸雨.金星里,H2SO4的形成過程是不斷循環(huán)的,H2SO4從大氣較高較冷的區(qū)域降至較低較熱的區(qū)域,當溫度達到300℃時,H2SO4開始分解為SO3和水,SO3再分解為SO2和原子氧,原子氧接著與CO反應變?yōu)镃O2.SO2與水會上升到上層,重新反應又釋放出H2SO4
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金星地表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是因為二氧化碳含量高.
(2)原子氧的符號為O.
(3)硫酸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SO4=SO3+H2O.
(4)在硫酸循環(huán)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填字母序號).
A.CO2光解變?yōu)镃O和原子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B.SO3與水反應變?yōu)镠2SO4為化合反應
C.CO變?yōu)镃O2的過程中原子氧是催化劑
(5)金星被稱為“瘋狂”星球的原因是表面溫度高,含有大量的有毒氣體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A、B、C、D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這四種物質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無色氣體單質,B、C為氧化物,且B為有毒氣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們之間的部分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圖中反應條件及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問題:
(1)完成下列填空:A的化學式O2;B的一種用途可以做燃料(冶煉金屬等).
(2)寫出由物質C轉化為物質B的化學方程式:CO2+C$\frac{\underline{\;高溫\;}}{\;}$2CO.
(3)寫出由物質D轉化為物質C的化學方程式:
屬于分解反應CaCO3$\frac{\underline{\;高溫\;}}{\;}$Ca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為幾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變化不大;
(2)20℃時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
(3)50℃時,KCl溶液的最大濃度(列式即可)為$\frac{40g}{100g+40g}$×100%;
(4)60℃時,10g NaCl和90g KNO3完全溶解于100g蒸餾水,冷卻到20℃后,沒有(“有”或“沒有”)NaCl析出,有60gKNO3結晶析出.
(5)現(xiàn)有一定溫度下一定質量的NaCl溶液,將該溶液恒溫蒸發(fā)10g水后析出了1g晶體,再恒溫蒸發(fā)5g水后,又析出了2g克晶體,則保持溫度不變,原溶液剛好達到飽和所需蒸發(fā)水的質量是7.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甲、乙、丙、丁4種常見物質,由氫、碳、氧、鈣4種元素中的2種組成.
(1)甲是一種比較清潔的可燃氣體,是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化合物,它燃燒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2)乙是一種氧化物,遇水放出大量的熱,乙的化學式為CaO.
(3)丙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用化學方程式解釋其原因Ca(OH)2+CO2=CaCO3↓+H2O.
(4)丁與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反應,其微觀示意圖如圖,請在方框中補全相應微粒的圖示.若16g氧氣 參加反應,則生成物的質量為4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實驗探究小組同學在用純堿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來制取火堿溶液時,他們發(fā)現(xiàn)三種溶液均呈堿性,如何確定他們恰好完全反應呢?
【提出問題】如何確定純堿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應.
【探究實驗】甲組同學分別取等體積的純堿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將二者混合后,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產(chǎn)生白色沉淀,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Na2CO3═CaCO3↓+2NaOH.乙組同學為確定純堿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應,取二者反應后的濾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觀察到無氣泡現(xiàn)象,于是同學們得出純堿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恰好完全反應,請你評價乙組同學由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不正確,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無明顯現(xiàn)象只能證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鈉,無法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氫氧化鈣;.
【解釋與結論】丙同學結合乙組實驗,他們重新取反應后的濾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發(fā)現(xiàn)溶液中無任何現(xiàn)象,于是丙組同學確定了二者恰好完全反應.
【反思與評價】結合以上同學的探究活動,要確定一個化學反應是否恰好完全反應可以通過證明反應物完全被消耗來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