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1.如圖甲是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后兩種細菌的含量變化,圖乙是利用同位素標記技術完成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部分操作步驟.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甲中ab對應的時間段內,小鼠體內已形成大量的抗R型細菌的抗體
B.圖甲后期出現(xiàn)的大量S型細菌是由R型細菌直接轉化而來
C.長時間保溫不會影響圖乙上清液的放射性
D.圖乙中若用32P標記親代噬菌體,所得子代噬菌體沒有放射性

分析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甲圖中ab段由于細菌剛進入小鼠體內,小鼠還沒有產生相應的抗體,所以R型細菌會增多,該實驗中部分R型菌轉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從理論上講,乙圖中的放射性只會出現(xiàn)在上清液中,但在實際操作中沉淀物中也會出現(xiàn)部分放射性.乙圖中的實驗如果沒經過攪拌過程,則很多噬菌體會附著在細菌表面,經過離心后會進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強.

解答 解:A、小鼠產生抗體需要經過體液免疫過程,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甲圖中ab時間段內,小鼠體內還沒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細菌的抗體,導致R型細菌數(shù)目增多,A錯誤;
B、由于是將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所以甲圖中最初的S型細菌是由R型細菌轉化來的,但之后產生的S型細菌有的是由轉化形成的S型細菌增殖而來,B錯誤;
C、長時間保溫不會影響圖乙上清液的放射性,C正確;
D、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復制,所以用32P標記親代噬菌體,裂解后子代噬菌體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將雙鏈DNA在中性鹽溶液中加熱,兩條DNA單鏈分開,叫做DNA變性.變性后的DNA如果慢慢冷卻,又能恢復成為雙鏈DNA,叫做退火.科學家在研究DNA分子復制方式時,進行了圖3的實驗研究(已知培養(yǎng)用的細菌大約每20min分裂一次,實驗結果見相關圖示)

(1)低溫條件下DNA不會變性,說明DNA具有穩(wěn)定性特點,從結構上分析原因有:外側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形成基本骨架結構,內側堿基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大量如圖1中N元素標記的DNA在變性后的退火過程中會形成1種DNA,離心后如圖2,則位于中位置上.
(3)如果圖1中α鏈中A和T的比例和為46%,則DNA分子中A和C的和所占比例為50%.
(4)DNA復制過程除需要模板DNA鏈,脫氧核苷酸外,還需要能量、酶、適宜的溫度和pH等(至少答兩點).
(5)為了證明DNA復制的特點為半保留復制,請設計實驗三(用圖示和有關文字補充在圖3中),并畫出結果C,該過程中,實驗一、實驗二起對照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研究小組以酵母菌為對象探究種群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1)每隔24小時定時取樣,再用血細胞計數(shù)板進行計數(shù),并以多次計數(shù)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種群密度,這種方法稱為抽樣檢測法.取樣前,要將培養(yǎng)液搖勻,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養(yǎng)液中均勻分布
均勻分布.制片時,首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shù)室上,再將培養(yǎng)液滴于蓋玻片邊緣,最后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培養(yǎng)液.
(2)如圖2是一塊血細胞計數(shù)板正面示意圖,其上有2個計數(shù)室.如圖3是計數(shù)室中-個中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圖,該中格內酵母菌數(shù)量應計為24個.
(3)該同學將試管中的培養(yǎng)液搖勻后取樣并制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如圖4所示的現(xiàn)象,則應采取的措施是適當稀釋后,再觀察計數(shù).
(4)探究“溫度對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影響”,請你簡要寫出實驗的主要思路.在0-40℃之間設立等溫度梯度,在相同的條件下培養(yǎng)相同的時間后,分別取樣、觀察、計數(shù),統(tǒng)計結果,得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細胞結構中,具有雙層膜的是( �。�
A.內質網膜和線粒體膜B.葉綠體膜和高爾基體膜
C.內質網膜和高爾基體膜D.線粒體膜和葉綠體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孟德爾的成功與豌豆雜交實驗密不可分.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孟德爾巧妙設計的測交方法只能用于檢測F1的基因型
B.進行不同性狀的豌豆雜交,須在開花前對父本進行去雄處理
C.孟德爾設計的“測交實驗”是對其推理過程及結果所進行的檢驗
D.孟德爾做出了“性狀是由位于染色體上的成對遺傳因子控制”的假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果蠅是遺傳學研究的經典實驗材料,其四對相對性狀中紅眼(E)對白眼(e)、灰身(B)對黑身(b)、長翅(V)對殘翅(v)、大脈翅 (R)對小脈翅(r)為顯性.如圖是雄果蠅M的四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分布.
Ⅰ、(1)果蠅M與基因型為XEXe的個體雜交,子代的雄果蠅中既有紅眼性狀又有白眼性狀.
(2)果蠅M產生配子時,非等位基因B(或b)v(或V)不遵循自由組合規(guī)律.若果蠅M與黑身殘翅個體測交,出現(xiàn)相同比例的灰身長翅和黑身殘翅后代,則表明果蠅M在產生配子過程中V和v(或B和b)基因隨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fā)生交換,導致基因重組,產生新的性狀組合.
Ⅱ、有一突變性狀無眼,為確定無眼基因(用D或d表示)的位置,科學家進行了以下實驗:
實驗一:取灰身無眼雌果蠅與黑身正常眼雄果蠅雜交,F(xiàn)2表現(xiàn)型如下表:
灰身無眼灰身正常眼黑身無眼黑身正常眼
雌蠅631821958
雄蠅621792261
實驗二:取一大脈翅無眼果蠅與小脈翅正常眼果蠅雜交,F(xiàn)1既有大脈翅,也有小脈翅,但都表現(xiàn)為正常眼.F1相互雜交,F(xiàn)2表現(xiàn)為大脈翅無眼:大脈翅正常眼:小脈翅無眼:小脈翅正常眼=1:3:1:3.
(1)實驗一中,F(xiàn)2代灰身無眼果蠅的基因型為BBdd、Bbdd.分析實驗一的結果可知,無眼基因不在3、4(或3、或4)染色體上.也不在1、2(或1、或2)染色體上,理由是無眼、有眼基因與灰身、黑身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規(guī)律且性狀遺傳與性別無關.
(2)綜合兩個實驗結果可知,無眼基因最可能位于7或8號  染色體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對組成細胞的有機物描述正確的是(  )
A.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蛋白質分子的直接參與
B.淀粉和糖原的單體分別是果糖和葡萄糖
C.少數(shù)生物如HIV、SARS病毒等其遺傳信息直接貯存在RNA分子中
D.質量相同的糖、脂肪、蛋白質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如圖表示在正常溫度下,不同CO2濃度、不同光照強度對某種植物吸收和釋放CO2量的影響.請分析回答問題:

(1)在a點,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量等于(大于、小于、等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量.
(2)當光照強度為n時,c點光合作用暗反應階段產生的三碳化合物量大于(大于、小于、等于)d點;此時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濃度.
(3)據圖可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濃度,b點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紫色洋蔥是生物學中常用的實驗材料.它的葉分兩種:管狀葉伸展于空中,進行光合作用;鱗片葉層層包裹形成鱗莖,富含營養(yǎng)物質.以洋蔥為材料進行如下實驗:
(1)若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所用的實驗材料是管狀葉.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要在研缽中加入無水乙醇、碳酸鈣、二氧化硅.
(2)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所用的最佳材料是(紫色)鱗片葉外表皮,該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濃度的細胞外液(或清水和蔗糖溶液).
(3)若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狀況,常用的理想材料為鱗片葉內表皮,該材料優(yōu)于其他部位的原因是顏色淺(由單層細胞構成).
(4)若觀察有絲分裂,所用的理想材料為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寫出裝片的制作過程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