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元曲作家:
(1)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又《小山樂府》以散曲盛稱于世。曲風雅麗,其作品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表現(xiàn)了閑適散逸的情趣,同時吸收了詩詞的聲律,句法及辭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種清麗而不失自然的風格。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崇。
(2)白樸(1226-1306后),元戲曲作家。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先生。在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中,白樸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他善于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chuàng)新意,詞采優(yōu)美,情意深切綿長,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3)關漢卿,大約生于金末,卒于元,元戲曲作家。號己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其戲曲作品大多暴露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腐敗,表現(xiàn)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斗爭精神,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jié)生動,曲詞本色而精煉。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作雜劇今知有六十余種,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是他的代表作。
(4)王實甫,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元戲曲作家。《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關漢卿之后,可以推知他與關同時而略晚。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四種,大多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曲詞優(yōu)美,《西廂記》尤為出色。
(5)馬致遠(約1250-1321后),元戲曲作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于世,名不詳。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nèi)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xiàn)實、向往仙道的思想傾向。散曲有輯本《東籬樂府》。
2、元曲的知識:
元曲無論是散曲或雜劇,都是配合樂譜演唱的文辭,一定要符合音樂格律的要求,受到宮調和曲牌的限制。宮調規(guī)定樂調的高低和音樂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樂譜名稱,相當于宋詞的詞牌。元散曲可分為兩大類,即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獨立的只曲,它原來是流行于民間的詞和小曲。不超過五十八字,有一個單獨的曲牌名,如“水仙子”“山坡羊”等。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數(shù)、字數(shù),每句的長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韻也不一樣,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寫曲詞,不可更改。套數(shù)沿自諸宮調,它是由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lián)而成的組曲,一般都有尾聲,并且要求一韻到底。套數(shù)中間的曲調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的要求在同一宮調內(nèi)選用,調數(shù)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還可以任意增加句數(shù)。散曲里還有介乎小令和套數(shù)之間的“帶過曲”,它原來是同宮調里經(jīng)常連唱的兩支曲調,如“中呂”里的“十二月”帶“堯民歌”。帶過曲有三支相連的,如“南呂”里的“罵玉郎”帶“帶皇恩”、“采茶歌”,但比較少見。在字數(shù)方面,無論小令或套數(shù),都要按曲牌的規(guī)矩填寫曲詞,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幫襯補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氣脈連貫、詞意清楚。這些額外加添的字稱為襯字。一般都使用口語。在音韻方面,元散曲沒有入聲協(xié),余下的平、上、去三聲,可以混合使用,比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韻腳受平仄限制而妨礙其表達和創(chuàng)作,這是押韻的一個解放。但是散曲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有時甚至是每句一韻。在這方面,格律又較詩、詞嚴格。
1、元曲的興盛:
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為什么元代散曲會興盛起來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間流傳,它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學樣式。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散曲能繼承五代、兩宋的詞運,在元代韻文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fā)展。(這一條是重點)
自中唐以后,長短句歌詞在文人手中逐漸成為“別是一家”的詩體,兩宋時得到很高的發(fā)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詞家遠離現(xiàn)實生活,片面追求文詞的工麗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趨衰落。而民間長短句歌詞,經(jīng)過長期醞釀,到了宋、金對立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興起的曲詞和女真、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樂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這就是當時流傳在北方的散曲。
(2)外樂番曲的傳入。(以下各條學生說到多少均可)
金、元時期,戰(zhàn)亂頻仍,由于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粗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樂器也隨之傳入。由于舊詞不能合奏新曲,再有樂器不同,音調節(jié)拍各異,舊調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聲新詞的必要。散曲的產(chǎn)生,正是迎合民間歌詠的需要,才應運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所記“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樂曲。
(3)元代商業(yè)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散曲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xiàn)了各種伎藝演出的勾欄瓦肆,娛樂場所日益興旺,使唱曲演戲的歌伎、藝人,得以賴表演技藝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貴族喜聲色文娛--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對“四書五經(jīng)”不重視,對文人不重視,而那些優(yōu)伶歌伎,歌舞戲曲,是為他們所歡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勵,作為王侯貴族的御用品了。這些地方,也給予散曲發(fā)展以一定的影響。
(5)外族統(tǒng)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
宋代先遭遼、金異族侵凌,后則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異族之統(tǒng)治,加以民不聊生,社會秩序異常紊亂,面對這么痛苦、不公的時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種文學形式來宣泄怨悱無奈。元曲便是當時最適宜的文學形式。
3、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1、了解元散曲的相關知識。
元曲五首《醉太平》《天凈沙》《大德歌》《十二月過堯民歌》《夜行船》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