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6796  426804  426810  426814  426820  426822  426826  426832  426834  426840  426846  426850  426852  426856  426862  426864  426870  426874  426876  426880  426882  426886  426888  426890  426891  426892  426894  426895  426896  426898  426900  426904  426906  426910  426912  426916  426922  426924  426930  426934  426936  426940  426946  426952  426954  426960  426964  426966  426972  426976  426982  426990  447090 

1、熟讀全文,力求背誦。

試題詳情

5、小結:“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充滿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大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絲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的出使敵營,挽狂瀾于即倒,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辭曰”,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試題詳情

4、學生試背誦此段。

試題詳情

3、本段對話簡潔,內容豐富,言者話中有話,你能說說他們的弦外之音嗎?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交流。

提示:“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試題詳情

2、學生翻譯三個人的對話部分,教師適時點評。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是”,這。

③本段重點寫三人對話,語言簡潔,注意省略現(xiàn)象。如“辭曰”前要補“燭之武”,“許之”同樣補主語。

試題詳情

1、教師領讀,學生自由朗讀。

誦讀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試題詳情

3、讀書貴在生疑,重在解疑。第一段只有區(qū)區(qū)五個分句,語言簡練,但字里行間隱藏許多內容,引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史料助讀。

提示:“無禮于晉”指的是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貳于楚也” 指的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

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強國的進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氣氛十分緊張!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與秦國并沒有多大的厲害關系,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可見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皶x軍”“汜南”均屬鄭國領土,分別為晉秦所占,一是說明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鄭國有機可乘。

開篇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可見筆墨之經濟。

㈡賞析第二段

試題詳情

2、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句并快速背誦。教師提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的句式特點并要求學生翻譯。

試題詳情

㈠賞析第一段

1、誦讀指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試題詳情

3、學生自由朗讀后復述故事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情節(jié)并板書。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說秦退軍

第四段:晉侯撤兵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