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2011安徽高考7)科學家最近研制出可望成為高效火箭推進劑的N(NO2)3(如下圖所示)。已知該分子中N-N-N鍵角都是108.1°,下列有關N(NO2) 3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中N、O間形成的共價鍵是非極性鍵
B.分子中四個氮原子共平面
C.該物質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D.15.2g該物質含有6.02×1022個原子
解析:N和O兩種原子屬于不同的非金屬元素,它們之間形成的共價鍵應該是極性鍵,A錯誤;因為該分子中N-N-N鍵角都是108.1°,所以該分子不可能是平面型結構,而是三角錐形,B錯誤;由該分子的化學式N4O6可知分子中氮原子的化合價是+3價,處于中間價態(tài),化合價既可以升高又可以降低,所以該物質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因此C正確;該化合物的摩爾質量是152g/mol,因此15.2g該物質的物質的量為0.1mol,所以含有的原子數(shù)0.1×10×6.02×1023=6.02×1023,因此D也不正確。
答案C
2.(2011浙江高考9)X、Y、Z、M、W為五種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5,X與Z可形成XZ2分子;Y與M形成的氣態(tài)化合物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為0.76g/L;W的質子數(shù)是X、Y、Z、M四種元素質子數(shù)之和的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W>Z>Y>X>M
B.XZ2、X2M2、W2Z2均為直線型的共價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單質不一定是原子晶體
D.由X、Y、Z、M四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離子鍵,又有共價鍵
解析:X、Y、Z、M、W依次為C、N、O、H、Na
A.錯誤,原子半徑:C>N>O
B.錯誤,W2Z2即H2O2為折線型分子。
C.石墨、C60等為非原子晶體。
D.NH4HCO3為離子化合物,符合條件,反例CH3-NO2為共價化合物。
答案:C
[評析]本題為元素周期律與周期表知識題。
試題在元素周期律的推理判斷能力的考查中滲透了結構、性質和用途等基礎知識的考查。首先以具體元素推斷為基礎,運用周期表,結合周期規(guī)律,考慮位、構、性關系推斷X、Y、Z、W、M分別是什么元素。在此基礎上應用知識解決題給選項的問題。
1.(2011江蘇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X與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價之和的數(shù)值等于8
B.原子半徑的大小順序為:rX>rY>rZ>rW>rQ
C.離子Y2-和Z 3+的核外電子數(shù)和電子層數(shù)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強
解析;該題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斷”為載體,考查學生對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對表中各元素性質和相應原子結構的周期性遞變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學生對物質結構與性質關系以及運用元素周期律解決具體化學問題的能力。
根據(jù)周期表的結構可推出元素分別為:X:N ; Y :O ; Z: Al ; W :S ; Q :Cl
A.元素最高正化合價一般等于其主族數(shù)。
B.同周期原子半徑從左到右依次減小,同主族從上到下依次增大。
C.離子Y2-和Z 3+都為10微粒,核外電子數(shù)和電子層數(shù)都相同。
D. 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是與非金屬性一致的,因此酸性Q的強。
答案:A
11.(2011上海21)在復鹽NH4Fe(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可能發(fā)生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A. Fe2++SO42-+Ba2++2OH-=BaSO4↓+Fe(OH)2↓
B.NH4++Fe3++ 2SO42-+ 2Ba2++ 4OH-=2BaSO4↓+ Fe(OH)3↓+ NH3·H2O
C.2Fe3++ 3SO42-+ 3Ba2++6OH-=3BaSO4↓+ 2Fe(OH)3↓
D.3NH4++ Fe3++3SO42-+ 3Ba2++ 6OH-=3BaSO4↓+Fe(OH)3↓+3NH3·H2O
解析;復鹽NH4Fe(SO4)2中Fe的化合價是+3價,因此選項A不正確;又因為NH4Fe(SO4)2還可以形成(NH4)2SO4·Fe2(SO4)3的形式,因此當Ba(OH)2不足時選項C也有可能發(fā)生。
答案:BC
10. (2011海南)下列固體混合物與過量的稀H2SO4反應,能產(chǎn)生氣泡并有沉淀生產(chǎn)的是
A. NaHCO3和Al(OH)3 B. BaCl2和NaCl
C. KClO3和K2SO4 D. Na2SO3和BaCO3
[答案]D
命題立意:基本化學性質化學反應的考查
解析:根據(jù)題中的要求,要產(chǎn)生氣泡同時有沉淀生成。A選項無沉淀生成,B選項無氣體生成,C選項物質不熟悉可用排除法,D可得到氣體和沉淀,符合題目要求。
[技巧點撥]關于物質性質考查的題,通常出現(xiàn)在單選題中。如果選項中有不熟悉的物質,一般用排除法處理,以防解題出錯。
9.(2011新課標全國)能正確表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A. 硫化亞鐵溶于稀硝酸中:FeS+2H+=Fe2++H2S
B. NH4HCO3溶于過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 少量SO2通入苯酚鈉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HSO3-
D. 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解析:硝酸具有氧化性,能氧化FeS,因此產(chǎn)物應該是硝酸鐵、硫酸和一氧化氮,A不正確;NH4HCO3溶于過量的NaOH溶液中除了生成碳酸鈉外還有氨氣生成,方程式為:
NH4++HCO3-+2OH-=CO32-+2H2O+NH3↑,B不正確;SO2不足產(chǎn)物應該是SO32-,C不正確。所以答案是D。
答案:D
8.(2011北京高考9)下列與處理方法對應的反應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A.用NaS去除廢水中的Hg2+:Hg2++S2-=HgS↓
B.用催化法處理汽車尾氣中的CO和NO:CO+NOC+NO2
C.向污水中投放明礬,生成能凝聚懸浮物的膠體:Al3++3H2OAl(OH)3(膠體)+3H+
D.用高溫催化氧化法去除烴類廢氣(CxHy):
解析:S2-和Hg2+易結合形成難溶性物質,A正確;NO的氧化性強于CO,反應的方程式為
2CO+2NON2+2CO2,因此B不正確;明礬在溶液中電離出的Al3+水解生成的氫氧化鋁膠體能吸附水中的懸浮物,C正確;碳、氫化合物在高溫下可被氧氣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正確。
答案:B
7.(2011江蘇高考6)下列表示對應化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FeCl3溶液與Cu的反應:Cu+Fe3+=Cu2++Fe2+
B.NO2與水的反應:3NO2+H2O=2NO3-+NO+2H+
C.醋酸溶液與水垢中的CaCO3反應:CaCO3+2H+=Ca2++H2O+CO2↑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過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解析:本題是基本概念中離子方程式判斷正誤的考查,選題以元素化合物基礎和生活內容為背景。
A.電荷不守恒,離子方程式要注意三守恒(元素、電子、電荷)等。正確的方程式是:Cu+2Fe3+=Cu2++2Fe2+;
B.NO2與水的反應生成硝酸和NO,僅硝酸可折成離子。
C.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涉及到弱電解質及難溶物質的書寫,碳酸鈣、醋酸均不能拆成離子,內容來源于必修二的課本內容。正確的方程式是:CaCO3+2CH3COOH=2CH3COO-+Ca2++H2O+CO2↑;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過量CO2的產(chǎn)物是Al(OH)3↓+HCO3-,本選項對部分學生有難度,但在單項選擇題可以用排除法解決。正確的方程式是:AlO2-+CO2+2H2O=Al(OH)3↓+HCO3-。
答案:B
6.(2011上海)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Ba2+、SO42-、I-、S2-。分別取樣:①用pH計測試,溶液顯弱酸性;②加氯水和淀粉無明顯現(xiàn)象。為確定該溶液的組成,還需檢驗的離子是
A. Na+ B.SO42- C. Ba2+ D.NH4+
解析:溶液顯弱酸性,說明有NH4+(水解顯酸性);加氯水和淀粉無明顯現(xiàn)象排除I-、S2-。所以必需含有SO42-,故不能有Ba2+。Na+無法排除。
答案:A
5.(2011四川)甲、乙、丙、丁四種易溶于水的物質,分別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陽離子和陰離子各一種組成。已知:①將甲溶液分別與其它三種物質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 0.1mol/L乙溶液中c(H+)>0.1mol/L;③ 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A. 甲溶液含有Ba2+ B. 乙溶液含有SO42-
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哈有Mg2+
解析:可以形成白色沉淀的只有BaSO4、BaCO3、Mg(OH)2,因此甲只能是Ba(OH)2;0.1mol/L乙溶液中c(H+)>0.1mol/L,什么乙是硫酸;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說明丙是MgCl2,所以丁是NH4HCO3。
答案:D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