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451  427459  427465  427469  427475  427477  427481  427487  427489  427495  427501  427505  427507  427511  427517  427519  427525  427529  427531  427535  427537  427541  427543  427545  427546  427547  427549  427550  427551  427553  427555  427559  427561  427565  427567  427571  427577  427579  427585  427589  427591  427595  427601  427607  427609  427615  427619  427621  427627  427631  427637  427645  447348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了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

試題詳情

2.“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如:《捕蛇者說》《馬說》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問題導引

試題詳情

1.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稁熣f》針對時弊而寫,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試題詳情

7.成語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喝齻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術業(yè)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指不同的人各有所長。

試題詳情

6.文言句(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為:“……者,……也)。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為:“……也”)。

③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2)被動句

不拘于時(用“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皶r”,表示被動,“于”相當于“被”)。

(3)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借助“之”字提前。這里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志)。

(4)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于師”應放在動詞“學”之后,作補語,相當于“向”)。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均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后面作補語,“于”相當于“比”)。

試題詳情

5.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③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④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2)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

②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不恥相師”中“恥”同此)。

③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

(3)形容詞用作名詞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后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拔槐皠t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肮偈t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

試題詳情

4.一詞多義

(1)師

(2)之

(3)其

試題詳情

3.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jié)合,相當于“用來……的”。今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xiàn)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

(6)今之眾人(眾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

(7)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常用義為:看著文字發(fā)出聲,讀“dú”)。

(8)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jié)合,相當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9)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義為:用不著,不需要)。

試題詳情

2.通假字

(1)傳道受業(yè)解惑     “受”通“授”。

(2)或不焉        “不”通“否”。

試題詳情

1.識記字音

(yú)    子(tán)   弘(cháng)    師(xiāng)    老(dān)

(pán)  (yí)    句(dòu)     經(jīng)(zhuàn)    或焉(fǒu)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