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7904  437912  437918  437922  437928  437930  437934  437940  437942  437948  437954  437958  437960  437964  437970  437972  437978  437982  437984  437988  437990  437994  437996  437998  437999  438000  438002  438003  438004  438006  438008  438012  438014  438018  438020  438024  438030  438032  438038  438042  438044  438048  438054  438060  438062  438068  438072  438074  438080  438084  438090  438098  447348 

3.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長轂八百乘霸諸侯

而此獨鐘名,何哉?

B.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亡何也?

孰能譏之乎?

C.水廣則魚大,君明臣忠

竭誠吳越為一體

D.遂出見之,授以為相

請以劍舞,擊沛公于坐

試題詳情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欲霸王者托于賢

B.簡主聞之,絕食而嘆

C.遂出見之,因授以為

D.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

試題詳情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達到

B.故絕江海者托于船 絕:橫渡

C.賤不肖而不能去也 賤:地位低下

D.怨讎并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 同"仇",仇恨

試題詳情

179.尊賢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絕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紂用惡來,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齊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于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則車下之臣盡管仲也。"

楊因見趙簡主曰:"臣居鄉(xiāng)三逐,事君五去,聞君好士,故走來見。"簡主聞之,絕食而嘆,跽而行,左右進諫曰:"居鄉(xiāng)三逐,是不容眾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見過八矣。"簡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婦之仇也;盛德之士,亂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見之,因授以為相,而國大治。

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而讎之。賢者怨之,不肖者讎之;怨讎并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

(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卷八·尊賢》,有改動)

試題詳情

6.(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xiàn)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譯文意思對即可。

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F(xiàn)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為現(xiàn)出了憂愁的神色!

試題詳情

5.B(“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與文意不符。)

參考譯文:

   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烏黑了晉陽城,并挖開晉水灌淹它。(晉陽)城中的軍民爬上樹居住,懸掛著鍋來燒飯。這時趙襄子對張孟說:“(晉陽)城里人力已經(jīng)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將領們也都疲憊不堪,怎么辦呢?”張孟談說:“國家面臨滅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難卻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們這批有智謀的人了。請讓我試著偷偷出城,去會會魏、韓二家君王,和他們商定這件事!庇谑菑埫险勔姷轿、韓兩君王,勸說道:“我聽說:唇亡齒寒。今天智伯率領你們兩家攻伐我們趙家,趙家就要滅亡了。趙家如果滅亡,你們兩家就是下一個(要滅亡的)了。如果不趁現(xiàn)在想辦法,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家頭上了。”韓、魏兩家君王說:“智伯這個人,內(nèi)心驕橫而少恩寡情。我們的計謀如果泄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張孟談說:“話從二位君王口中出,進入到我人耳中,誰還會知道?再說,情況相同的人應該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應該生死與共。二位君王還是仔細想想吧!”于是韓、魏二君王與張孟談暗中謀劃,和他商定舉事日期。張孟談就回城報告趙襄子。到了約定日期的夜晚,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軍營,智伯軍隊連忙堵水,一片慌亂。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軍隊從正面出擊,將智伯的軍隊打得大敗,殺死智伯,又將他的封地一分為三。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大臣們提出問題:“晉陽能夠保住,是張孟談的功勞?涩F(xiàn)在卻是高赫獲首賞,這是什么緣故?”趙襄子回答:“當晉陽被圍困的時候,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眾多大臣沒有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有失君臣禮節(jié),所以我首先獎賞他。”由此看來,“義”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戰(zhàn)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所以《老子》說:“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眾人。

試題詳情

4.B(①是群臣為張孟談請功時的話,側面間接反映了他的膽識謀略;②張孟談請求前往作說客,是他膽識謀略的直接表現(xiàn);③是他游說韓魏二君的說詞,曉之以利害,是能說服韓魏二君的關鍵;④是趙襄子的行為;⑤張孟談的膽識謀略保證了談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話,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試題詳情

3.B(兩個“乃”都表順承關系,相當于“于是,就”。其余三項,兩個“而”字,前一個表示假設關系,后一個表示轉折關系;兩個“以”字,前一個表原因,可譯為“因為”,后一個表順接,相當于“而”;兩個“則”字,前者是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后者表轉折關系。)

試題詳情

2.C(其余三項,“同情”在這里是指“情況相同”;“陰謀”是動詞,“暗中謀劃”;“存亡”在這里是“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

試題詳情

1.A(緣,攀援,在這里可譯為“爬上”)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