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已知:CH3CH2CH2CH3(g)+6.5 O2(g)===4CO2(g)+5H2O(l);ΔH=-2 878 kJ/mol
(CH3)2CHCH3(g)+6.5 O2(g)===4CO2(g)+5H2O(l);ΔH=-2 869 kJ/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丁烷分子儲存的能量大于異丁烷分子
B.正丁烷的穩(wěn)定性大于異丁烷
C.異丁烷轉化為正丁烷的過程是一個放熱過程
D.異丁烷分子中的碳氫鍵比正丁烷的多
解析:燃燒放出的熱量等于反應物的能量減去產(chǎn)物的能量,由兩個熱化學方程式知正丁烷的能量大于異丁烷,其穩(wěn)定性小于異丁烷,所以異丁烷轉化為正丁烷需要吸熱,但正丁烷與異丁烷的碳氫鍵一樣多,故選A。
答案:A
4.(2009·天津理綜,6)已知:2CO(g)+O2(g)===2CO2(g);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O2(g) ΔH=-226 kJ/mol
根據(jù)以上熱化學方程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O的燃燒熱為283 kJ
B.上圖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應過程和能量關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與Na2O2(s)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轉移電子數(shù)為6.02×1023
解析:A錯,燃燒熱的單位應是kJ/mol;B項,圖中沒有標注物質(zhì)的系數(shù);C項,由CO2(s)===CO2(g) ΔH>0及蓋斯定律可知C項正確;D項,當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參加反應的CO為1 mol,轉移電子數(shù)為2×6.02×1023。
答案:C
3.下列變化過程,屬于放熱過程的是( )
①液態(tài)水變成水蒸氣、谒釅A中和反應、蹪釮2SO4稀釋、芄腆w氫氧化鈉溶于水 ⑤H2在Cl2中燃燒、奕跛犭婋x、逳H4Cl晶體與Ba(OH)2·8H2O混合攪拌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 C.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是吸熱過程。
答案:A
2. 1 g氫氣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時放出142.9 kJ熱量,表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2H2(g)+O2(g)===2H2O(l) ΔH=-142.9 kJ·mol-1
B.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2H2+O2===2H2O ΔH=-571.6 kJ·mol-1
D.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解析:因反應為放熱,淘汰D;熱化學方程式應標明所有物質(zhì)的聚集狀態(tài),淘汰C;因1 g氫氣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142.9 kJ熱量,那么4 g氫氣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應放出571.6 kJ熱量,淘汰A。
答案:B
1.(2009·全國Ⅱ理綜,11)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現(xiàn)有H2與CH4的混合氣體112 L(標準狀況),使其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l),若實驗測得反應放熱3 695 kJ,則原混合氣體中H2與CH4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
A.1∶1 B.1∶3 C.1∶4 D.2∶3
解析:解法一:設H2與CH4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是x和y,則x+y=112/22.4,+890y=3 695,解得x=1.25 mol,y=3.75 mol,故原混合氣體中H2與CH4物質(zhì)的量之比是1∶3。
解法二:十字交叉法,混合氣體共=5 mol,其平均燃燒熱為=739 kJ·mol,則n(H2)∶n(CH4)=≈1∶3。
答案:B
17.如下圖Ⅰ,在恒壓密閉容器M中加入2 mol A和2 mol B,起始時容器容積為V L,發(fā)生如下反應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2A(?)+B(?)xC(g);ΔH<0
平衡時A、B、C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3∶4,C的物質(zhì)的量為y mol。
(1)根據(jù)題中數(shù)據(jù)計算,x=________,y=________;
(2)如圖Ⅱ,在容積為V L的恒容密閉容器N中發(fā)生上述反應(其他條件相同),測得反應過程中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Ⅲ(t0時達平衡),平衡時容器中C的物質(zhì)的量為z mol。由于反應物A、B的狀態(tài)未知,則z和y的大小也不確定,請在下表中填入A、B的狀態(tài)與z、y的大小之間的關系(仿照情形①、可不填滿):
可能的情形 |
A、B是否為氣態(tài) |
z與y的大小關系 |
M(B)與M(C)的大小關系(M表示摩爾質(zhì)量) |
|
A |
B |
|||
① |
是 |
不是 |
z=y |
無法確定 |
② |
|
|
|
|
③ |
|
|
|
|
解析:(1)設平衡時生成C為nx mol,根據(jù)反應可得平衡時A為(2-2n)mol,B為(2-n)mol,nx=y。則有:(2-2n)∶(2-n)∶nx=1∶3∶4,解得n=0.8,x=2,y=1.6。
(2)當A、B均為氣體時,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恒壓比恒容更有利于反應向右進行,故平衡時C的物質(zhì)的量z<y,此時結合圖像Ⅲ可知M(C)=M(A)+M(B),但因M(A)值不確定,所以無法確定M(B)與M(C)相對大;當A不是氣體,B為氣體時,該反應正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Ⅰ中保持恒壓,而Ⅱ保持恒容,所以反應Ⅰ中壓強會小于Ⅱ中壓強,所以Ⅰ中保持恒壓比Ⅱ中保持恒容更有利于反應向右進行,故平衡時C的量z<y,此時只有B、C兩種氣體,由圖像Ⅲ可知由B生成C,氣體平均分子量增大,故M(B)<M(C);因為開始時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不為0,故不存在A、B均為非氣體的情況。
答案:(1)2 1.6
(2)
|
|
|
|
|
|
|
|||
|
|
|
|
|
|
|
|
|
|
|
是 |
是 |
z<y |
無法確定 |
|
不是 |
是 |
z<y |
M(B)<M(C) |
16. 在某一容積為2 L的密閉容器中,A、B、C、D四種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n(mol)隨時間t(min)的變化曲線如次啊圖所示:
完成下列問題: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2 min用A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________。在2 min時,圖像發(fā)生改變的原因可能是( )
A.增大壓強 B.降低溫度
C.加入催化劑 D.增加A的物質(zhì)的量
解析:(1)從前2 min看,A、B、C、D改變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0.4 mol、0.5 mol、0.6 mol、0.4 mol,且A、B的物質(zhì)的量減少,應為反應物;C、D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應為生成物。故方程式為4A+5B6C+4D。
(2)前2 min時,V(A)==0.1 mol·L-1·min-1從圖像看,2-3 min時的圖像斜率變大,說明化學反應速率變快。增大壓強、加入催化劑均增大反應速率,降低溫度減小反應速率。增加A的用量,雖能加快反應速率,但圖像要產(chǎn)生突變。
答案:(1)4A+5B6C+4D
(2)0.1 mol·L-1·min-1 AC
15.某化學反應2AB+D在四種不同條件下進行。B、D起始濃度為0。反應物A的濃度(mol/L)隨反應時間(min)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實驗序號 |
溫度 |
0min |
10min |
20min |
30min |
40min |
50min |
60min |
1 |
820℃ |
1.0 |
0.80 |
0.67 |
0.57 |
0.50 |
0.50 |
0.50 |
2 |
820℃ |
c2 |
0.60 |
0.50 |
0.50 |
0.50 |
0.50 |
0.50 |
3 |
800℃ |
c3 |
0.92 |
0.75 |
0.63 |
0.60 |
0.60 |
0.60 |
4 |
800℃ |
1.0 |
0.20 |
0.20 |
0.20 |
0.20 |
0.20 |
0.20 |
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實驗1中,反應在10至20 min時間內(nèi)平均速率為________mol·(L·min)-1。
(2)在實驗2中,A的初始濃度c2=______mol/L,反應經(jīng)20 min就達到平衡,可推測實驗2中還隱含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實驗3的反應速率為v3,實驗1的反應速率為v1,則v3____v1(填“>”“=”或“<”),且c3____1.0 mol/L(填“<”“=”或“>”)。
(4)比較實驗4和實驗1,可推測該反應是________反應(填“吸熱”或“放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v(A)==0.013 mol·(L·min)-1
(2)對比實驗1與實驗2可知,反應溫度相同,達平衡時的A的濃度相同,說明是同一平衡狀態(tài),即c2=1.0 mol/L,又因實際反應的速率快,達平衡所需時間短,說明反應中使用了催化劑。
(3)對比實驗3與實驗1可知,從10 min至20 min,實驗1的A的濃度變化值為0.13 mol/L,而實驗3的A的濃度變化值為0.17 mol/L,這說明了v3>v1。又知從0 min到10 min,A的濃度的變化值應大于0.17 mol/L,即c3>(0.92+0.17) mol/L=1.09 mol/L。
(4)對比實驗4與實驗1可知,兩實驗的起始濃度相同,反應溫度不同,達平衡時實驗4的A的濃度小,說明了實驗④中A進行的程度大,即溫度越低,A的轉化率越大,說明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答案:(1)0.013 (2)1.0 催化劑 (3)>。尽(4)放熱 溫度升高時,平衡向左移動
14. 加入0.1 mol MnO2粉末于50 mL過氧化氫溶液(ρ=1.1 g·mL-1)中,在標準狀況下放出氣體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1)實驗時放出氣體的總體積是______________。
(2)放出一半氣體所需的時間為______________。
(3)反應放出氣體所需時間為______________。
(4)A、B、C、D各點反應速率快慢的順序為________。
(5)解釋反應速率變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計算H2O2的初始物質(zhì)的量的濃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求反應到2 min時,H2O2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據(jù)V-t圖像知,反應進行至1 min時,放出O2的體積為30 mL,反應進行至2 min時,放出O2的體積為45 mL,反應進行至4 min時,放出O2的體積達最大值60 mL;由V-t曲線的斜率變化可知:D、C、B、A的反應速率逐漸減小,這是因為隨著反應的進行,c(H2O2)逐漸降低,反應速率逐漸變小;根據(jù):2H2O22H2O+O2↑,由V(O2)=60 mL,則n(H2O2)=×2=0.005 4 mol,所以H2O2的起始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107 mol/L,反應進行至2 min時,V(O2)=45 mL,消耗H2O2的物質(zhì)的量為×2=0.004 mol,剩余H2O2的物質(zhì)的量為0.005 4 mol-0.004 mol=1.40×10-3 mol。
所以w(H2O2)==0.086%。
答案:(1)60 mL (2)1 min (3)2 min (4)D>C>B>A (5)隨著反應的進行,c(H2O2)逐漸降低,反應速率逐漸變慢 (6)0.107 mol/L (7)0.086%
13.CaCO3與稀鹽酸反應(放熱反應)生成CO2的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
A.反應開始2 min內(nèi)平均反應速率最大
B.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C.反應開始4 min內(nèi)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比濃度大
D.反應在第2 min到第4 min內(nèi)生成CO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前2 min的2倍
解析:首先要看明白圖像,圖中的曲線表明,二氧化碳的產(chǎn)生速率先快后慢。在第一個2 min內(nèi)產(chǎn)生了0.1 mol CO2,第二個2 min內(nèi)產(chǎn)生了0.2 mol CO2,第三個2 min內(nèi)產(chǎn)生了0.05 mol CO2,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幌仍龃笫怯捎诜磻艧幔谷芤簻囟壬,導致反應速率增大,4 min后速率下降則是由于濃度降低所引起的,通過計算知,A項錯誤,應該是2 min-4 min的平均速率最大。
答案:A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