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7986  7994  8000  8004  8010  8012  8016  8022  8024  8030  8036  8040  8042  8046  8052  8054  8060  8064  8066  8070  8072  8076  8078  8080  8081  8082  8084  8085  8086  8088  8090  8094  8096  8100  8102  8106  8112  8114  8120  8124  8126  8130  8136  8142  8144  8150  8154  8156  8162  8166  8172  8180  447348 

5.已知:CH3CH2CH2CH3(g)+6.5 O2(g)===4CO2(g)+5H2O(l);ΔH=-2 878 kJ/mol

(CH3)2CHCH3(g)+6.5 O2(g)===4CO2(g)+5H2O(l);ΔH=-2 869 kJ/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丁烷分子儲存的能量大于異丁烷分子 

B.正丁烷的穩(wěn)定性大于異丁烷

C.異丁烷轉化為正丁烷的過程是一個放熱過程 

D.異丁烷分子中的碳氫鍵比正丁烷的多

解析:燃燒放出的熱量等于反應物的能量減去產(chǎn)物的能量,由兩個熱化學方程式知正丁烷的能量大于異丁烷,其穩(wěn)定性小于異丁烷,所以異丁烷轉化為正丁烷需要吸熱,但正丁烷與異丁烷的碳氫鍵一樣多,故選A。

答案:A

試題詳情

4.(2009·天津理綜,6)已知:2CO(g)+O2(g)===2CO2(g);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O2(g) ΔH=-226 kJ/mol

根據(jù)以上熱化學方程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O的燃燒熱為283 kJ

B.上圖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應過程和能量關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與Na2O2(s)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轉移電子數(shù)為6.02×1023

解析:A錯,燃燒熱的單位應是kJ/mol;B項,圖中沒有標注物質(zhì)的系數(shù);C項,由CO2(s)===CO2(g) ΔH>0及蓋斯定律可知C項正確;D項,當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參加反應的CO為1 mol,轉移電子數(shù)為2×6.02×1023。

答案:C

試題詳情

3.下列變化過程,屬于放熱過程的是( )

①液態(tài)水變成水蒸氣、谒釅A中和反應、蹪釮2SO4稀釋、芄腆w氫氧化鈉溶于水 ⑤H2在Cl2中燃燒、奕跛犭婋x、逳H4Cl晶體與Ba(OH)2·8H2O混合攪拌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          C.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是吸熱過程。

答案:A

試題詳情

2. 1 g氫氣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時放出142.9 kJ熱量,表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2H2(g)+O2(g)===2H2O(l) ΔH=-142.9 kJ·mol1

B.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2H2+O2===2H2O ΔH=-571.6 kJ·mol1

D.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解析:因反應為放熱,淘汰D;熱化學方程式應標明所有物質(zhì)的聚集狀態(tài),淘汰C;因1 g氫氣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142.9 kJ熱量,那么4 g氫氣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應放出571.6 kJ熱量,淘汰A。

答案:B

試題詳情

1.(2009·全國Ⅱ理綜,11)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現(xiàn)有H2與CH4的混合氣體112 L(標準狀況),使其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l),若實驗測得反應放熱3 695 kJ,則原混合氣體中H2與CH4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

A.1∶1        B.1∶3        C.1∶4        D.2∶3

解析:解法一:設H2與CH4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是xy,則x+y=112/22.4,+890y=3 695,解得x=1.25 mol,y=3.75 mol,故原混合氣體中H2與CH4物質(zhì)的量之比是1∶3。

解法二:十字交叉法,混合氣體共=5 mol,其平均燃燒熱為=739 kJ·mol,則n(H2)∶n(CH4)=≈1∶3。

答案:B

試題詳情

17.如下圖Ⅰ,在恒壓密閉容器M中加入2 mol A和2 mol B,起始時容器容積為V L,發(fā)生如下反應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2A(?)+B(?)xC(g);ΔH<0

平衡時A、B、C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3∶4,C的物質(zhì)的量為y mol。

(1)根據(jù)題中數(shù)據(jù)計算,x=________,y=________;

(2)如圖Ⅱ,在容積為V L的恒容密閉容器N中發(fā)生上述反應(其他條件相同),測得反應過程中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Ⅲ(t0時達平衡),平衡時容器中C的物質(zhì)的量為z mol。由于反應物A、B的狀態(tài)未知,則zy的大小也不確定,請在下表中填入A、B的狀態(tài)與z、y的大小之間的關系(仿照情形①、可不填滿):

可能的情形
A、B是否為氣態(tài)
zy的大小關系
M(B)與M(C)的大小關系(M表示摩爾質(zhì)量)
A
B


不是
zy
無法確定

 
 
 
 

 
 
 
 

解析:(1)設平衡時生成C為nx mol,根據(jù)反應可得平衡時A為(2-2n)mol,B為(2-n)mol,nxy。則有:(2-2n)∶(2-n)∶nx=1∶3∶4,解得n=0.8,x=2,y=1.6。

(2)當A、B均為氣體時,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恒壓比恒容更有利于反應向右進行,故平衡時C的物質(zhì)的量z<y,此時結合圖像Ⅲ可知M(C)=M(A)+M(B),但因M(A)值不確定,所以無法確定M(B)與M(C)相對大;當A不是氣體,B為氣體時,該反應正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Ⅰ中保持恒壓,而Ⅱ保持恒容,所以反應Ⅰ中壓強會小于Ⅱ中壓強,所以Ⅰ中保持恒壓比Ⅱ中保持恒容更有利于反應向右進行,故平衡時C的量z<y,此時只有B、C兩種氣體,由圖像Ⅲ可知由B生成C,氣體平均分子量增大,故M(B)<M(C);因為開始時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不為0,故不存在A、B均為非氣體的情況。

答案:(1)2 1.6

(2)

 
 
 
 
 
 
 
 
 
 
 
 
 
 
 
 
 


z<y
無法確定
 
不是

z<y
M(B)<M(C)

試題詳情

16. 在某一容積為2 L的密閉容器中,A、B、C、D四種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n(mol)隨時間t(min)的變化曲線如次啊圖所示:

完成下列問題: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2 min用A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________。在2 min時,圖像發(fā)生改變的原因可能是( )

A.增大壓強      B.降低溫度

C.加入催化劑        D.增加A的物質(zhì)的量

解析:(1)從前2 min看,A、B、C、D改變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0.4 mol、0.5 mol、0.6 mol、0.4 mol,且A、B的物質(zhì)的量減少,應為反應物;C、D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應為生成物。故方程式為4A+5B6C+4D。

(2)前2 min時,V(A)==0.1 mol·L1·min1從圖像看,2-3 min時的圖像斜率變大,說明化學反應速率變快。增大壓強、加入催化劑均增大反應速率,降低溫度減小反應速率。增加A的用量,雖能加快反應速率,但圖像要產(chǎn)生突變。

答案:(1)4A+5B6C+4D

(2)0.1 mol·L1·min1 AC

試題詳情

15.某化學反應2AB+D在四種不同條件下進行。B、D起始濃度為0。反應物A的濃度(mol/L)隨反應時間(min)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實驗序號
溫度
0min
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1
82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2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00℃
1.0
0.20
0.20
0.20
0.20
0.20
0.20

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實驗1中,反應在10至20 min時間內(nèi)平均速率為________mol·(L·min)1。

(2)在實驗2中,A的初始濃度c2=______mol/L,反應經(jīng)20 min就達到平衡,可推測實驗2中還隱含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實驗3的反應速率為v3,實驗1的反應速率為v1,則v3____v1(填“>”“=”或“<”),且c3____1.0 mol/L(填“<”“=”或“>”)。

(4)比較實驗4和實驗1,可推測該反應是________反應(填“吸熱”或“放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v(A)==0.013 mol·(L·min)1

(2)對比實驗1與實驗2可知,反應溫度相同,達平衡時的A的濃度相同,說明是同一平衡狀態(tài),即c2=1.0 mol/L,又因實際反應的速率快,達平衡所需時間短,說明反應中使用了催化劑。

(3)對比實驗3與實驗1可知,從10 min至20 min,實驗1的A的濃度變化值為0.13 mol/L,而實驗3的A的濃度變化值為0.17 mol/L,這說明了v3v1。又知從0 min到10 min,A的濃度的變化值應大于0.17 mol/L,即c3>(0.92+0.17) mol/L=1.09 mol/L。

(4)對比實驗4與實驗1可知,兩實驗的起始濃度相同,反應溫度不同,達平衡時實驗4的A的濃度小,說明了實驗④中A進行的程度大,即溫度越低,A的轉化率越大,說明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答案:(1)0.013 (2)1.0 催化劑 (3)>。尽(4)放熱 溫度升高時,平衡向左移動

試題詳情

14. 加入0.1 mol MnO2粉末于50 mL過氧化氫溶液(ρ=1.1 g·mL1)中,在標準狀況下放出氣體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1)實驗時放出氣體的總體積是______________。

(2)放出一半氣體所需的時間為______________。

(3)反應放出氣體所需時間為______________。

(4)A、B、C、D各點反應速率快慢的順序為________。

(5)解釋反應速率變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計算H2O2的初始物質(zhì)的量的濃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求反應到2 min時,H2O2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據(jù)V-t圖像知,反應進行至1 min時,放出O2的體積為30 mL,反應進行至2 min時,放出O2的體積為45 mL,反應進行至4 min時,放出O2的體積達最大值60 mL;由V-t曲線的斜率變化可知:D、C、B、A的反應速率逐漸減小,這是因為隨著反應的進行,c(H2O2)逐漸降低,反應速率逐漸變小;根據(jù):2H2O22H2O+O2↑,由V(O2)=60 mL,則n(H2O2)=×2=0.005 4 mol,所以H2O2的起始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107 mol/L,反應進行至2 min時,V(O2)=45 mL,消耗H2O2的物質(zhì)的量為×2=0.004 mol,剩余H2O2的物質(zhì)的量為0.005 4 mol-0.004 mol=1.40×103 mol。

所以w(H2O2)==0.086%。

答案:(1)60 mL (2)1 min (3)2 min (4)D>C>B>A (5)隨著反應的進行,c(H2O2)逐漸降低,反應速率逐漸變慢 (6)0.107 mol/L (7)0.086%

試題詳情

13.CaCO3與稀鹽酸反應(放熱反應)生成CO2的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

A.反應開始2 min內(nèi)平均反應速率最大

B.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C.反應開始4 min內(nèi)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比濃度大

D.反應在第2 min到第4 min內(nèi)生成CO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前2 min的2倍

解析:首先要看明白圖像,圖中的曲線表明,二氧化碳的產(chǎn)生速率先快后慢。在第一個2 min內(nèi)產(chǎn)生了0.1 mol CO2,第二個2 min內(nèi)產(chǎn)生了0.2 mol CO2,第三個2 min內(nèi)產(chǎn)生了0.05 mol CO2,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幌仍龃笫怯捎诜磻艧幔谷芤簻囟壬,導致反應速率增大,4 min后速率下降則是由于濃度降低所引起的,通過計算知,A項錯誤,應該是2 min-4 min的平均速率最大。

答案:A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