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生與文本的獨立對話。在學生初讀感知。把握感悟的基礎上,深入準確把握作家對王權意識和奴才制度的批判和抨擊,保證對話的時間和空間。
1、師生與文本的共同對話。本文看似戲謔,思想?yún)s極為深刻,是對中華民族深入骨髓的奴性的嘲罵和審判。教學過程中,將重點落實在雜文的文藝性、論說性和社會現(xiàn)實性上,通過師生對重要語句的揣摩,感悟品味雜文的文藝性特點,為后文的議論,作者對王權意識和奴性思想的批判,準確地把握文章文旨打下基礎。
3、極富文采的語言。他用一種“拿來主義”的眼光和氣魄,兼收并蓄,使雜文獲得更加豐富的表現(xiàn)力,甚至具有詩的風采和魄力,他的雜文語言既雋永幽默,也機敏便捷,辛辣深刻。我的妻“縱然是個娼妓”,也仍是“尊貴的王后”,我的兒子“縱然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癡,也仍舊是太子或王子”。我的親眷,無論“怎樣丑陋,怎樣頑劣”,“也會”被人們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樣地捧來捧去。妻顯赫的地位不是憑借優(yōu)秀的品德,兒子的尊貴不是因為才能的出眾,女兒和親眷不是因為傾城的美貌和品行的高尚,而是因為王室高貴的血統(tǒng)。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捧”字,辛辣深刻地刻畫出了奴才們趨炎附勢,阿諛逢迎的媚態(tài),“沒有人敢說”,一個“敢”字就表現(xiàn)了王權專制的程度,王權壓倒一切,萬馬齊喑的黑暗局面。“嬌癡的唱小旦的聲音”這個“嬌癡”活現(xiàn)了奴才病態(tài)的聲音,可憎、卑劣的面孔。作者說:“王是什么東西呢?”至高無上的“王”在作者筆下成了“東西”,對封建殘余的輕蔑和不屑一覽無余。作者運用排比段和排比句,使語言表達飽含著生命的激情與思想,賦予了作品以內在的血脈,宛如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載動著遣詞造句一瀉千里或慢慢流淌,有時深刻澄靜如練,有時則浪花翻卷,最終使抽象的議論變得生動、形象、斐然成章。
2、不拘一格的形式。本篇文章寓意不難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王權和奴才是一對孿生子,不僅彼此都無人氣,而且阻礙社會進步,二者必須批判,必得鏟除,作者運用曲折跌宕的筆致,大開大合的結構,欲擒故縱的方法,對王權和奴性表示了深深的憎惡和憤慨,顯示了作者鏟除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愿望。聶紺弩反對將雜文形式固定在一個僵化的模式里,他說:“雜文還沒有定型在一種特定的格式里,只要覺得有戰(zhàn)斗性、諷刺性,特別是有寓言性便行了”。
勇氣和才氣是雜文家不可或缺的一對翅膀。聶紺弩無疑屬于那種才氣橫溢、天分極高的作家。有人說他是一位“七步成章的才子”(樓適夷《說紺弩》)。他觀察生活、捕捉素材的能力,確有“蝸牛般眼觀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覺,田鼠般的耳朵”。這種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和敏銳的眼光,使他在形形色色的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中,顯示出獨立的價值判斷意識。最值得重視的是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寫成的《我若為王》。
這篇文章看似戲謔,思想?yún)s極為深刻,是對中華民族深入骨髓的奴性的嘲罵和審判。本文充分展現(xiàn)了他在雜文創(chuàng)作中的才氣:
1、敏稅的思維。《我若為王》中,作者沒有一般地批判皇權思想,而是說“我若為王”之后,肯定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任何過錯,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然而“我”卻幡然醒悟道:“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而我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而已。王權和奴才是一對孿生子,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可怕,它是王權思想賴以生存的溫床,因而作者以滿腔悲憤的心情寫道:“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起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我將沒有一個臣民,我將不再是奴才的君主!弊髌酚蓪蕶嗨枷氲男蜗蠡沂径D入對奴性的批判,正是從一般作者和讀者思考止步的地方,從淺嘗輒止者容易滿足的地方起步的,因而顯得新穎、深邃、不同凡響。
聶紺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他一生大起大落,飽經滄桑,具有濃郁的傳奇色彩,他由窮鄉(xiāng)僻壤的小學畢業(yè)生,成長為“左聯(lián)”作家、知名報人、教授、詩人。他以一支犀利的筆,叱咤風云數(shù)十年,出版了小說、散文、新詩、文藝理論等幾百萬字的著作;他當過兵,教過書,辦過報,是黃埔學校二期的學生,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學生,后成為“左聯(lián)”作家,在延安曾為毛澤東的座上客。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上世紀50年代被錯劃為“右派”,“文革”期間又因罵了江青、林彪被扣上罪名,判處無期徒刑。最后因中共中央對原國民黨縣團級以上的黨政軍特人員一律寬大釋放的決定獲釋。他大半生是在“犯罪、撤職、監(jiān)督、察看、戴帽、勞改、疾病”中度過。
有人說,若論武略,聶紺弩可以為將,如論文才,他可以為相。他是懷蒼穹志向,包天地精華的智者。聶紺弩以他的雜文為武器,批判各種怪現(xiàn)狀、怪議論,而且“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出社會日常事變”。(聶紺弩《談雜文》)魯迅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而聶的雜文是“有力的響箭,常常射中敵人的鼻梁。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鋒利而切實”,“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他提醒告誡自己時時注意“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打擊舊世界的統(tǒng)治者”,對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者及其御用、幫兇的批判是聶紺弩全部雜文中最有價值,最富生氣的部分。
聶紺弩的雜文行文恣肆,用筆酣暢,反復駁難,淋漓盡致,在雄辯中顯出俏皮風格。夏衍認為“魯迅之后,雜文寫得最好的聶紺弩為第一人!蓖砟辏麑㈦s文入詩,以“嚴肅的打油、沉痛的悠閑”著稱,是“我國千年傳統(tǒng)的詩歌里的天外慧星”。雜文集有《關于知識分子》、《歷史的奧妙》、《蛇與塔》、《聶紺弩雜文集》等!
回應文章,總結全文,適當延伸。(略)
我若為王
十堰東風教育集團第六中學 武延梅
(文本解讀)
4.清岡卓行堅持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甚至否定掉她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那么“藝術的名義”指什么?(盡量在原文找答案)
1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shù)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當藝術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經迥然不同之時……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提示:假設維納斯投胎入世,清岡卓行還會如此欣賞她嗎?)
2深山藏古寺
人但知有畫處是畫, 人但知有臂是美,
不知無畫處皆畫! 不知無臂更美。
畫之空處全局所關, 臂之空處全局所關,
即虛實相生法! 即以無勝有法。
同樣是“無”,但它們的成因不同。維納斯的“無臂”是偶然為之,是缺憾之美;中國畫的“無”是有意為之,是一種空白(或留白)藝術。它們的成因不同但殊途同歸,都加強了美的效果。
3虛實相生的手法是各種藝術領域普遍使用的藝術手法,為什么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要舍去一些東西,留下一些空白,給欣賞者留下想象空間呢?
請再看下面的例子,誰來說說這個文本的獨到之處?
《一個丈夫的帳單》契訶夫
“招聘年輕漂亮女秘書的費用……
給漂亮女秘書買花的費用……
與漂亮女秘書共進晚餐的費用……
給妻子買鉆戒的費用……
為丈母娘買貂皮大衣的費用……
招聘中年女秘書的費用……”
這個靜態(tài)的賬單,因為給我們留下足夠的空白,供大家盡情馳騁自己的想象,所以同學們從中讀出了波瀾起伏的故事。它勾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和參與的熱情,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和審美的愉悅感。而同學們的審美參與才賦予了這部作品以生命,藝術形象的意義應該由欣賞者來補充、完善和闡釋,藝術品的價值取決于欣賞者的審美參與程度。
因此藝術作品要盡量為欣賞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間,才能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所以維納斯雖失去雙臂,卻使她走向永恒,成為不朽。
3.請同學們來看這句話“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思考以下問題。
1為何必須失去雙臂?
(分析這句話,你會發(fā)現(xiàn) “為了”表目的,說明失去雙臂是“秀麗迷人”的手段,“如此”象這樣,這樣指代什么呢?作者在文中是否對“秀麗迷人”做了具體的闡釋?請大家把它們讀出來并加以解析。)
學生找出關鍵句后,要求學生概括作者所持觀點的理由。
總結:因為雙臂的偶然丟失,維納斯雕像給后世的欣賞者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使她更具藝術魅力,更具美感,從而激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人們的強烈好奇心和審美熱情;而我們一旦為維納斯補上手臂,滿足了少數(shù)人的審美需要,而無數(shù)種奇妙的想象便消失了。 所以,作者在文章中通過“無”“有”帶來的藝術效果的正反對比,從邏輯層面論證了本文觀點中的“必須失去”。 2下面我們來探討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雙臂?
從側面探討米洛斯的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才可能存在夢幻曲,也就是說缺失是有條件的,要恰到好處,并不是隨意的缺失都會形成“美”。這樣更增強了作者觀點提出的堅定性和客觀性。
板書:
必須失去雙臂 “無”包含著不盡的夢幻
不可復原雙臂 “有”受到限制、不充分
只能失去雙臂 殘缺要恰到好處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