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8205  428213  428219  428223  428229  428231  428235  428241  428243  428249  428255  428259  428261  428265  428271  428273  428279  428283  428285  428289  428291  428295  428297  428299  428300  428301  428303  428304  428305  428307  428309  428313  428315  428319  428321  428325  428331  428333  428339  428343  428345  428349  428355  428361  428363  428369  428373  428375  428381  428385  428391  428399  447090 

4、烷烴鹵代反應機理:自由基取代(SR)

鏈引發(fā):

自由基從無到有,濃度從小到大,當自由基的濃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反應進入鏈增長階段。

鏈增長:

自由基濃度不變,RX和HX濃度增大,RH和X2濃度減小,當RH和X2的濃度減小到一定程度時,反應進入鏈終止階段。

鏈終止:

自由基的濃度通過雙基歧化和雙基結合迅速降低,當自由基的濃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反應停止。

自由基反應的引發(fā)方式:

物理引發(fā):加熱、光照、輻射、激光、超聲波等。

化學引發(fā):引發(fā)劑-受熱容易生成自由基的化學物質,常用的引發(fā)劑有:過氧化二苯

甲酰、偶氮二異丁腈。

⑵影響反應活性的因素:

鹵素:(F) >  Cl  >  Br  >  (I)

RH:  a-H>叔-H>仲-H >伯-H > CH4

1´3     1´6      81´2     1600´1

試題詳情

3、熱解:

試題詳情

2、鹵代:只涉及C-H單鍵

試題詳情

1、燃燒:C-C和C-H鍵都涉及(要求配平!)

試題詳情

結構、性質和應用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波譜性質、生物學性質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學性質。

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可以分為通性和特性;通性與是由官能團所決定的性質,而特性則與分子整體相關;學習通性要與官能團相聯(lián)系,特性則主要靠記憶。

試題詳情

2、空間效應

⑴空間效應和分子的內能

任何空間上的擁擠,都會導致分子的內能升高。

要特別注意:原子和原子團之間的排斥作用,來源于它們周圍運動的電子之間的斥力,因此原子和原子團的空間體積,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

①同面同向原則:1,3-斥力

 存在斥力         存在斥力                  沒有斥力

②同面、相鄰、同側、較大原則:

③苯環(huán)上兩個間位取代基對中間位置有空間屏蔽作用

④叔丁基的巨大空間效應

在苯環(huán)上可以屏蔽鄰位,在六元環(huán)上只能占據平伏鍵-凍結構象

⑵空間效應對反應的影響

空間寬敞的方向有利于分子相互接近,形成能量較低的過渡態(tài),生成主要產物;相反,空間擁擠的方向阻礙分子的相互接近,形成的過渡態(tài)能量較高,只能生成次要產物。一般情況下,反應的選擇性是空間效應的結果。尤其當反應中心周圍的原子或原子團較大,或者試劑的體積較大時,空間效應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例如:

應當注意,空間效應對反應方向或選擇性的影響,發(fā)生在形成過渡態(tài)之前,而不是體現(xiàn)在中間體或產物上,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空間效應可能導致生成內能比較高的產物。如:

順式(a、e):內能較高    反式(e、e)內能較低

在合成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空間效應,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反應收率,甚至改變反應產物的主次關系。如:a-甲基環(huán)己酮直接甲基化,選擇性很差,生成多種產物的混合物,沒有合成價值:

利用體積較大的環(huán)狀仲胺導入空間效應,則可以得到90%的 a,a’-二甲基環(huán)己酮:

試題詳情

3、超共軛效應

超共軛效應的起因:

為什么?需要從理論上做出解釋-提出了超共軛效應這種假設或理論。

超共軛效應認為:

超共軛效應的特點:

(1)是一種非平行重迭形成的電子離域作用,由于軌道之間重迭程度很小,所以與共軛效應相比,它屬于弱電子效應,但它對體系的影響仍然強于誘導效應。因此,三種電子效應的強度:共軛 > 超共軛 > 誘導。

(2)由于C-C可以自由轉動,所以只有當C-H鍵轉到與P軌道共平面時,才能實現(xiàn)瞬間的重迭。因此可以想到:相鄰的C-H鍵越多,C-C單鍵轉動時,重迭的幾率越大,超共軛效應越強,也就是說:超共軛效應越強與相鄰的C-H鍵數(shù)目成正比。

(3)超共軛效應體現(xiàn)的方式與共軛效應相似,只是影響程度較小而已。

超共軛效應的應用:

碳正離子和碳自由基的內能:

注意:①共軛 > 超共軛 > 誘導;②烷基越大,+I效應越強!

下列是常見的碳正離子:

它們的內能從低到高排列順序如下: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5 < 7 < 3 < 6 < 4 < 8 < 2 < 1

影響自由基的因素于碳正離子相同,所以自由基的內能順序與上述相同。

(4)碳負離子:

烷基碳負離子:中心碳SP3雜化,不存在共軛和超共軛效應,只有誘導效應對其內能產生影響:+I導致內能上升,-I導致內能下降:

a-碳負離子:C=C-C 和 O=C-C -,中心碳SP2雜化,存在共軛、超共軛效應,誘導效應則成為次要因素。

試題詳情

2、共軛效應(±C)

凡是共軛體系,都具有共軛效應。因此識別共軛體系,是掌握共軛效應的首要任務。

共軛體系分為p-p和p-p共軛體系兩種:

p-p  單雙交替:  C=C-C=C、C=C-C=O、C=C-C=N…

    p-p  大p鍵pmn :缺電子n < m   C=C-C+;正常  n = m   C=C-C·;富電子n > m   C=C-C- or C=C-Z:

共軛效應:凡是共軛體系,都存在共軛效應。共軛效應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能下降,而且共軛體系越大,內能下降得越多。理論上講,無限大的共軛體系,內能下降得最多。無限大的鏈狀共軛體系是不存在的,但閉合的共軛體系(無頭無尾,如苯環(huán)),相當于無限大的共軛體系,內能下降的最大,所以苯的共振能高達150.4kJ/mol。

共軛效應導致內能下降,對制約反應方向起到關鍵作用,從熱力學上可以預測到:如果一個反應途徑可以導致生成共軛體系,那么這個途徑肯定生成主要產物(平衡體系、熱力學產物),如消除反應的共軛優(yōu)先規(guī)則。

 主            次

不符合查依采夫規(guī)則   符合查氏規(guī)則

當然,共軛效應對判斷體系(包括分子、中間體、過渡態(tài))的內能高低、穩(wěn)定性大小,總是起著主導作用。

內能                 低                 中            高

穩(wěn)定性               大                 中            低

(2)平均化:共軛體系的電子云密度和鍵長發(fā)生平均化,而且共軛體系越大,平均化程度越大。從理論上預測,無限大的共軛體系必然發(fā)生絕對平均化。如苯分子:電子云和鍵長都完全平均化-平面正六邊形。

平均化導致共軛體系中電子云密度的變化,變化就有方向問題,共軛效應的正負(±C)則表明電子云密度變化的方向。

OH對于苯環(huán)為+C        CH2+對于苯環(huán)為-C

苯環(huán)對于OH為-C        苯環(huán)對于CH2+為+C

(3)p或p電子的活性增大:共軛體系導致電子的運動范圍擴大,受原子核的束縛力減小,因此容易發(fā)生轉移(另一種說法:電子云容易變形),導致化學活性增大。

試題詳情

5、電子云密度與堿性:

堿性  氣相:(CH3)3N > (CH3)2NH > CH3NH2 > NH3 > C6H5NH2       電子效應(-I)

液相: (CH3)2NH > CH3NH2 > (CH3)3N > NH3 > C6H5NH2      溶劑化效應

試題詳情

4、碳負離子的內能與酸性:

CH4   CH3CH3   (CH3)CH2  (CH3)3CH

       pka     40      42        45           /

HCOOH  CH3COOH   (CH3)2CHCOOH  (CH3)3CCOOH

pka      3.75       4.76          4.86             5.05

CH3COOH  CH2ClCOOH   CHCl2COOH  CCl3COOH  

pka     4.76     2.81          1.29           0.08

負離子的內能:甲基 < 伯 < 仲 < 叔

三氯乙酸根 < 二氯乙酸根 < 氯乙酸根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